清溪抱村流,茅屋荫疏柳。
天秋雁行远,山翠当户牖。
罢钓者谁子,延缘来渡口。
野情固超逸,图画传不朽。
何当从之游,扁舟落吾手。
清溪抱村流,茅屋荫疏柳。
天秋雁行远,山翠当户牖。
罢钓者谁子,延缘来渡口。
野情固超逸,图画传不朽。
何当从之游,扁舟落吾手。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清溪抱村流”,以流水环绕村落起笔,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氛围。接着“茅屋荫疏柳”一句,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村落中的几间茅屋,以及它们在稀疏柳树的遮蔽下显得更加温馨与隐蔽。
“天秋雁行远,山翠当户牖”两句,将视线拉高,描绘了秋天天空中南飞的大雁和远处青翠的山峦,与村落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隐居生活的悠远与宁静。
“罢钓者谁子,延缘来渡口”则转向对人物的描写,一位垂钓者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沿着河岸来到渡口,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最后,“野情固超逸,图画传不朽”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得以永恒流传。
“何当从之游,扁舟落吾手”则是诗人的心声,表达了希望亲自体验并融入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愿望,以一叶扁舟为象征,寄托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色和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与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憧憬。
爱清淮水阁,珠袖卷、玉帘丝。
唤载月青舟,酒痕零碧,吹上生衣。
几度腾腾浅醉,听红鹃、啼过落花时。
梨梦悠扬蝶见,桃魂黯澹莺知。天涯。佳约断星期。
艇子却归迟。好踏歌小海,湘灵凄怨,瘦损吴儿。
萧萧夜潮寒色,怕惊乌、难恋定风枝。
留客新弹短烛,香苔閒写情痴。
胡麻叶大麦穗黄,百株垂柳干株杨。
东村西村通桥梁,鸡鸣犬吠流水长。
养蚕作茧家满筐,种豆绕篱瓜绕墙。
趁墟日出驱马羊,秧哥杂沓携巴郎,怀中饼铒牛酥香。
巴郎汉语音琅琅,中庸论语吟篇章。
阿浑伯克衙前忙,分水雇役兼征粮。
衣冠大半仍胡俗,郡县从新隶职方。
轮台之悔思汉皇,穷兵西域晚自伤。
后来岑著作,歌词尤慨慷。
城头吹角雪茫茫,边风夜吼不可当。
一川碎石挟之舞,误惊群燕翻空翔,至今诵之心悲凉。
荒微忽变丰乐乡,天时地气应蓄昌。
轮台之歌我继作,人间何处无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