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载下洪都,舟有万安妇。
坐舟背面啼,泪洗面痕垢。
云是山中田父妻,跣足水田朝抱犁。
鸦鸣哑哑大兵至,奔窜不及行涂泥。
大兵牵来入营买,贱价不殊韭与薤。
贫困无容颜垢尘,每受鞭笞长苦辛。
而今转售远方去,身似杨花落何处。
山头望夫山上山,镜破上天何时还。
儿家有夫夫有姆,昨梦还家入乡土。
醒来呜咽盻长江,又唤行厨佐夜舂。
附载下洪都,舟有万安妇。
坐舟背面啼,泪洗面痕垢。
云是山中田父妻,跣足水田朝抱犁。
鸦鸣哑哑大兵至,奔窜不及行涂泥。
大兵牵来入营买,贱价不殊韭与薤。
贫困无容颜垢尘,每受鞭笞长苦辛。
而今转售远方去,身似杨花落何处。
山头望夫山上山,镜破上天何时还。
儿家有夫夫有姆,昨梦还家入乡土。
醒来呜咽盻长江,又唤行厨佐夜舂。
这首诗《万安妇》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一位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女性形象——万安妇。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和悲痛。
首句“附载下洪都,舟有万安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身份,万安妇乘坐船只逃离战乱中的洪都。接下来的描述,通过“坐舟背面啼,泪洗面痕垢”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万安妇在逃亡途中的悲伤与无助,泪水洗刷着她疲惫不堪的脸庞。
随后,诗人以“云是山中田父妻,跣足水田朝抱犁”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暗示万安妇原本过着平凡农耕生活的状态,却因战乱被迫颠沛流离。紧接着,“鸦鸣哑哑大兵至,奔窜不及行涂泥”一句,描绘了战事的突然爆发,以及万安妇在混乱中仓皇逃窜的情景。
“大兵牵来入营买,贱价不殊韭与薤”揭示了战乱中人命的廉价,以及万安妇被当作商品买卖的残酷现实。诗人通过“贫困无容颜垢尘,每受鞭笞长苦辛”强调了万安妇在战乱中的生活境遇,以及她遭受的身心双重折磨。
最后,“而今转售远方去,身似杨花落何处”表达了万安妇命运的不确定性,如同随风飘散的杨花,不知最终会落在何方。诗中以“山头望夫山上山,镜破上天何时还”寄托了万安妇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失去家园与亲人的深切哀伤。
整首诗通过万安妇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坚韧。彭孙贻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情的笔触,将历史的悲凉与个人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向闲庭散步,忘今夕,是何年。
听犬吠鸡鸣,始知自己,身在尘寰。
苍天。
黝然不语,闪万千、星眼看人间。
何处璚楼玉宇,几番沧海桑田。
庄严。
依旧是平凡。
冬去又春还。
问小立因谁,深宵露冷,不记衣单。
开残。
小梅数朵,剩离离、枝上着微酸。
病里生机尚在,无人说似诗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