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皆开尽,芳菲渐觉阑。
鸟声愁暮雨,花色疑春寒。
倚石攀藤蔓,窥林数竹竿。
葛巾常半著,何处似当閒。
桃李皆开尽,芳菲渐觉阑。
鸟声愁暮雨,花色疑春寒。
倚石攀藤蔓,窥林数竹竿。
葛巾常半著,何处似当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景。首句“桃李皆开尽”表明春天果树已经盛开,花朵竞相开放,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芳菲渐觉阑”则是从视觉上感受到了这种美丽,阑指的是矮墙或篱笆,这里用来形容花香逐渐弥漫到每一个角落。诗人通过这两句突出了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生机。
接下来的“鸟声愁暮雨”和“花色疑春寒”则是对春日景色的进一步描写。春天的晚些时候,细雨绵绵,而鸟儿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湿润带来的忧愁,它们的叫声中带有一丝哀伤。同时,由于春季气温变化无常,即使花开得热闹,也不免让人怀疑是否还会有寒流来袭。
“倚石攀藤蔓”、“窥林数竹竿”则是诗人亲近自然,感受其中乐趣的写照。诗人靠着岩石,抓住了缠绕的藤蔓,这种动作显示出一种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情感。而“窥林数竹竿”更表明诗人对周围环境有着细腻的观察,即使是林中的竹子,也能通过缝隙窥视,感受到生长的节奏。
最后,“葛巾常半著”、“何处似当閒”则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情怀的抒发。葛巾,一种用来遮阳或挡风的竹制品,这里说它经常是半挂着的状态,反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而“何处似当閒”则是在寻找那种如同古人所说的“閒適”,即在忙碌和闲适之间找到平衡,享受生活中的一份从容。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与自然亲密互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冬分人别。渡倦客晚潮,伤头俱雪。
雁影秋空,蝶情春荡,几处路穷车绝。
把酒共温寒夜,倚绣添慵时节。
又底事,对愁云江国,离心还折。吴越。
重会面,点检旧吟,同看灯花结。
儿女相思,年华轻送,邻户断箫声噎。
待移杖藜雪后,犹怯蓬莱寒阔。
最起晚,任鸦林催晓,梅窗沈月。
簟波皱纤縠。朝炊熟。眠未足。
青奴细腻,未拌真珠斛。
素莲幽怨风前影,搔头斜坠玉。
画阑枕水,垂杨梳雨,青丝乱、如乍沐。
娇笙微韵,晚蝉理秋曲。
翠阴明月胜花夜,那愁春去速。
南楼坠燕。又灯晕夜凉,疏帘空卷。
叶吹暮喧,花露晨晞秋光短。当时明月娉婷伴。
怅客路、幽扃俱远。雾鬟依约,除非照影,镜空不见。
别馆。秋娘乍识,似人处、最在双波凝盼。
旧色旧香,闲雨闲云情终浅。丹青谁画真真面。
便只作、梅花频看。更愁花变梨霙,又随梦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