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色明征辔,疏钟忽断林。
谭经惊虎伏,说法引龙吟。
竹影残镫暗,苔痕落叶深。
客怀无处适,攲枕听霜砧。
晓色明征辔,疏钟忽断林。
谭经惊虎伏,说法引龙吟。
竹影残镫暗,苔痕落叶深。
客怀无处适,攲枕听霜砧。
此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龙吟寺中夜宿的景象和心境。"晓色明征辔,疏钟忽断林"写出了清晨的光线透过树林,而远处传来了钟声,但随即消失在林中,这既描绘了环境之美,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谭经惊虎伏,说法引龙吟"则是说诗人正在诵读佛经,声音深远,以至于连隐居的猛兽也被惊起,而他的讲述之声又仿佛能够引得龙吟,这里龙吟寺的名称与此处的描写相呼应,显示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以及他所处环境的神圣。
"竹影残镫暗,苔痕落叶深"通过竹影和苔痕表现出自然之美,而"落叶深"则透露出季节的转换和时间的流逝,给人以静谧而沉思的感觉。
最后两句"客怀无处适,攲枕听霜砧"表达了诗人的游子情怀,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安顿心神,只能枕着行囊聆听夜晚的霜雪声响,这里的"霜砧"既是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龙吟寺自然环境和佛教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以及他那份超然物外的情怀。
轻飙送骄阳,嘉节届流火。
故人敞层轩,芳筵列瓜果。
野老才登堂,良朋渐盈坐。
展卷道古今,泯迹忘尔我。
赤日既西匿,凉月升树左。
高天飞白云,历乱不成朵。
迁席向广庭,纵横乐皆可。
既醉乃言旋,竟忘白帻堕。
挥毫赠同心,志合会终妥。
毋然逐轻肥,令人笑委琐。
九曲清溪流,此地适居半。
上有丹屏围,下有绿波涣。
嘉木杂异草,神工留奇观。
山川泄幽灵,晦明定昏旦。
茂囿小可耕,浅渠清可灌。
我来谒紫阳,维舟杨柳岸。
怀贤式居庐,访旧穷考按。
钓游本夙心,历览骋披玩。
元理固予会,奈此浮名绊。
行当息尘网,永作青山伴。
冥冥三十年,役役远行迈。
人生各有寓,参商发长喟。
归来五载荐,会晤一何懈。
君如九皋鹤,巢穴故然在。
兹来勿厌迟,瞻望已足快。
昔树今成行,书屋添多廨。
大儿玉树枝,小儿亦潇洒。
登堂礼阿母,出孙呼再拜。
开宴列肥甘,宾主聿相对。
杯酌乱觥筹,谑浪或至再。
春气陡郁蒸,风雨来冥晦。
乐极情神移,狂歌增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