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三闾变,离骚万古师。
汉时多帝子,今代只孙枝。
尔赋追南楚,人称似景差。
贻予双五律,丽则掩当时。
风雅三闾变,离骚万古师。
汉时多帝子,今代只孙枝。
尔赋追南楚,人称似景差。
贻予双五律,丽则掩当时。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答于鼎(其二)》。屈大均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将风雅的传统与个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对屈原《离骚》的崇敬之情。
诗中首先提到“风雅三闾变”,“三闾”指屈原,暗示屈原在文学上的革新与变革,而“离骚万古师”则表达了屈原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接着,“汉时多帝子,今代只孙枝”两句,运用历史典故,既赞美了屈原作为文学巨匠的地位,也暗含对当代文人的期望与鞭策。
“尔赋追南楚,人称似景差”是对对方作品的赞誉,将对方的创作与屈原、宋玉等古代文学大家相提并论,同时又以“似景差”来强调对方作品的风格与才华。最后,“贻予双五律,丽则掩当时”则是对对方赠予自己的两首五言律诗的高度评价,认为它们的美丽与精巧超越了当时的文学水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对古代文学经典的致敬,也表达了对同代文人的欣赏与激励,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出郭若不早,到山日已昏。
阪从灯下陟,草自雾中扪。
未历诸山胜,先寻古洞源。
敢誇济胜健,还藉土人援。
径窄时分队,山欹欲悸魂。
登登路逾窅,望望岭加尊。
遇石频思憩,穿岩或借蹲。
风来时作阵,瀑响听如奔。
俗骨何当换,幽怀暂许论。
一身怜秽浊,双足想腾骞。
稍过流杯石,知为天洞门。
荒祠无卧具,聊共枕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