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的激烈场面,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浩大。"三边烽乱惊"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三边即国境之边,烽火用于警报,这里指的是边疆的战乱已经到来,给人以紧迫感。
接着的"十万且横行",则形象地表达了战争中兵力雄厚、气势汹涌的场景。数字“十万”在古代常用来形容数量众多,这里的“横行”则是指军队强大而自由的行动,没有任何阻碍。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这两句,以自然界的风和树木的摇曳,来比喻战场上的阵势和兵营。常山是一处地名,这里用以指代战场;笳是古代军中用于号令的乐器,这里的“喧”则形容声响嘈杂;细柳营则形象地描绘了兵营中的景象,柳树随风摇曳,营寨隐现其中。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两句,则从武器和自然环境的对比中,表现战争的紧张与冷酷。剑花即剑光,这里的“寒不落”形容剑光如同冰冷的雨水,不断地洒落;弓月则是指弯弓如同明亮的月亮,晓逾明则是说天色已明,但战争的气氛依旧紧张。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战争的目的和规模。这里的“会取”指的是集结兵力以图取胜;“淮南地”是指战略要地,而“持作朔方城”则是在强调军队将占据边疆的重要城堡,展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战争的壮观和残酷,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刻理解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