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丛丛也自春,浓香艳色最勾人。
如何过客忘攀折,为惜衣裳肯近身?
荆棘丛丛也自春,浓香艳色最勾人。
如何过客忘攀折,为惜衣裳肯近身?
这首诗《野花(其二)》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对野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与情感投射。
首句“荆棘丛丛也自春”,以“荆棘”这一通常被视为荒凉、不受欢迎的植物,却在春天里展现出生命的活力,暗示了自然界中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生命,也有其独特的美丽和生命力。这里的“也自春”强调了这种生命力的普遍性,不论环境如何,生命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式绽放。
次句“浓香艳色最勾人”,直接点明了野花的魅力所在——其浓郁的香气和鲜艳的颜色,能够吸引人的注意,激发人们的情感。这里不仅赞美了野花的外在美,更暗示了其内在的吸引力,即它能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如何过客忘攀折,为惜衣裳肯近身?”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反问:为何过往的人们会忘记去采摘这些野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看似平凡的花朵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和爱护,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损害它们,甚至不愿靠近,以免玷污或破坏这份自然之美。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对待自然态度的思考,以及对那些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之美的行为的赞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野花这一意象,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美和和谐共存的赞美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