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林雨气昏,行客苦迢递。
谁知渡溪桥,风尘满天地。
烟林雨气昏,行客苦迢递。
谁知渡溪桥,风尘满天地。
此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中的溪桥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氛围和旅人的孤独感。
首句“烟林雨气昏”以烟雾缭绕的山林和蒙蒙细雨交织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烟与林的结合,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迷离的世界,而雨气的“昏”字,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阴沉与模糊,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压抑感。
接着,“行客苦迢递”一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行旅之苦。这里的“行客”不仅指具体的行人,也泛指所有在旅途中的人们,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现代的匆匆过客。他们面对的是漫长的路途和未知的前方,这种孤独与疲惫的情感被“苦”字深刻地表达出来。“迢递”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遥远与艰辛,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行人在风雨中跋涉的不易。
后两句“谁知渡溪桥,风尘满天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渡溪桥意味着行旅者即将或已经跨过了一个重要的地理节点,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旅程并未结束,前方依旧充满未知。而“风尘满天地”则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交加,还是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都让行旅者感到身心俱疲。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风雨中的自然之美,又深刻揭示了行旅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人生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与子结发时,百世长相期。
孰知转首间,十载守空闺。
寝食失常度,念我寒无衣。
无衣亦良苦,绽裂犹可补。
庭闱万里遥,白发桑榆莫。
棐也几弱冠,应知应门户。
采槃尚娇痴,未谙循矩度。
旧业半荒凉,甘旨将焉措。
子能善事亲,琐琐何足陈。
哽咽不成章,泣涕沾衣巾。
今日雷,明日雷,雷声未绝雨即随。
五月初旬作雨始,六月中旬犹未止。
田中水增五尺高,南风吹作如山涛。
更堪海潮挟湖水,冲尽岸塍无可抵。
嘉禾万顷烂根苗,百姓寸心如火烧。
昼夜踏车敢辞苦,不忧擂破牛皮鼓。
天公倘有哀怜心,太阳早赐驱群阴。
不然我民必当死,天公恻隐何安此。
我今粗述民间风,愿达仁明太守公。
济时肯布万全策,我民感激情何穷。
越山青青越水白,古来胜景多遗迹。
离人话别不胜情,往往图之赠行色。
陆君来此成清游,行行直上稽山头。
若耶秦望玩未己,兴尽忽泛山阴舟。
盍簪士友远相送,为写新图托规讽。
惓惓忠孝远相期,此意须知爱君重。
君今快着祖生鞭,明年应转东南辕。
拟沽浊酒候江上,共?一醉春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