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树移根几许年,即看沙溜漱涓涓。
生成拱把知何用,纵作条枚不值钱。
渔父伐竿寻短橛,儿童掠马望高颠。
无人消得閒风景,借与山房荫画船。
此树移根几许年,即看沙溜漱涓涓。
生成拱把知何用,纵作条枚不值钱。
渔父伐竿寻短橛,儿童掠马望高颠。
无人消得閒风景,借与山房荫画船。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历经岁月变迁的树,它在岸边静静地生长,见证着流水的流逝和时间的更迭。诗人以“此树移根几许年”开篇,巧妙地将树的生长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暗示了树的生命力与时间的永恒对比。
接着,“即看沙溜漱涓涓”,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流水轻轻拍打岸边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映衬出树的静默与坚韧。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生成拱把知何用,纵作条枚不值钱。”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树木价值的思考。树木虽小,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作为支撑、遮阴还是其他用途,它们都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在物质价值上,它们可能并不被人们所重视,这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渔父伐竿寻短橛,儿童掠马望高颠。”这两句通过渔父和儿童的行为,进一步展现了树木在不同人群生活中的角色。渔父可能利用树干制作鱼竿,而儿童则可能在树下玩耍,这些场景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体现了树木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最后,“无人消得閒风景,借与山房荫画船。”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与欣赏,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利用。在无人欣赏的自然风光中,树木的存在为山房提供了遮阴,也为画船提供了一处避风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棵岸边树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珍惜。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独到见解。
冥我抱元气,谁与化育侔。
千秋见墨妙,信笔雷电稠。
奋迅开老干,上有苍隼游。
侧目轻万里,雄视奴鸺鹠。
神存非在击,精爽惬隆秋。
噫余当壮岁,慕猎平原搜。
倾金购俊鹘,狐兔穷山丘。
调养既已适,所往同仇雠。
年衰谢驰骋,悔与物类尤。
今看图画里,空助草堂幽。
九月九日游东山,老僧不与深闭关。
古松无事相与闻,只有鸣琴流水间。
青山自高云满屋,春风似病景不足。
道人游山亦何意,青松到门问所至。
白云了了天地间,此中山景曾飞来。
我闻薇垣独空秀,故山明月此时后。
万转不动苍山高,云峰烟欲到清昼。
故人西望黄鹤楼,使我□之独眉绉。
君不见古人已没空青苔,我乎我乎今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