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林木变,洞房夕含清。
单居谁能裁,好鸟对我鸣。
良人久燕赵,新爱移平生。
别时双鸳绮,留此千恨情。
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
思将魂梦欢,反侧寐不成。
揽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
孤影中自恻,不知双涕零。
春至林木变,洞房夕含清。
单居谁能裁,好鸟对我鸣。
良人久燕赵,新爱移平生。
别时双鸳绮,留此千恨情。
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
思将魂梦欢,反侧寐不成。
揽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
孤影中自恻,不知双涕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名为《拟古诗十二首(其九)》。从艺术风格和语言运用来看,这首诗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意象。
开篇两句“春至林木变,洞房夕含清”,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发而又宁静宜人的季节环境。这里的“林木变”指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洞房夕含清”则是诗人独处于深巢之中,对外界变化的感受。这些描写营造了一种既和谐又孤寂的情绪。
接下来的“单居谁能裁,好鸟对我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只有鸟儿的歌唱陪伴着他,这里的“裁”字用得极妙,既指无法割舍的情感,又隐含对美好的向往。
“良人久燕赵,新爱移平生”两句,则是诗人表达对远方朋友(或情人的思念)。这里的“良人”即指那位在心中有着重要位置的人,“燕赵”则可能暗示了一种边塞之地的辽阔与孤寂。新爱移平生,意味着诗人心中的这份情感已经深植,不可磨灭。
“别时双鸳绮,留此千恨情”,写的是离别时刻的复杂感情。“双鸳绮”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而“留此千恨情”则是表达了离别后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随后的“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描写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绪交融。碧草萌动于旧时足迹之中,意味着时间流逝,而“绿琴歇芳声”则是指音乐的停止和美好的回忆。
“思将魂梦欢,反侧寐不成”,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无法入睡,只能沉浸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思之中。这里的“反侧”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翻来覆去难以安宁的状态。
最后,“揽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写的是诗人夜晚起来,穿上衣服,对着空旷的院落发呆。这既是对现实空间的一种感受,也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构建,展现了一个古代士人在春夜中所体验到的孤独、哀愁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