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可以望天地,黄河之水何恍忽。
为此筑台临其涯,坐看月生复月没。
今年中秋地无云,绿烟溟濛海月发。
金流水波贝宫涌,蛟龙出游争海月。
我欲乘槎捉蛟龙,浪高力微惧灭殁。
呜呼灭殁不足惜,只恐竟无益。
中州可以望天地,黄河之水何恍忽。
为此筑台临其涯,坐看月生复月没。
今年中秋地无云,绿烟溟濛海月发。
金流水波贝宫涌,蛟龙出游争海月。
我欲乘槎捉蛟龙,浪高力微惧灭殁。
呜呼灭殁不足惜,只恐竟无益。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诗《十四夜翛然台二首(其一)》描绘了中州之地的壮丽景色和中秋之夜的独特感受。诗的开篇以"中州可以望天地,黄河之水何恍忽"起笔,展现出中州大地的开阔与黄河水势的浩渺,给人以壮阔之感。
接下来,诗人为了更好地欣赏这自然景象,特意筑台于黄河之畔,"为此筑台临其涯,坐看月生复月没",表达了对月色变化的专注与享受。中秋之夜,"今年中秋地无云,绿烟溟濛海月发",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穿透薄雾,犹如海上的明珠,景象清幽。
诗人进一步想象黄河水波中仿佛有贝宫涌动,蛟龙出没争逐月影,"金流水波贝宫涌,蛟龙出游争海月",运用神话色彩增添了神秘与浪漫。然而,诗人也流露出想要亲自探索的愿望,"我欲乘槎捉蛟龙",但又因风浪太大而感到力不从心,担心"浪高力微惧灭殁"。
最后,诗人表达出对未知的追求虽有风险,但更担忧的是探索无果,"呜呼灭殁不足惜,只恐竟无益",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哲思。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我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髯参军,髯参军,身为北州吏,心寄东山云。
坐见萋萋芳草绿。
遥思往日晴江曲。
刺船频向剡中回,捧被曾过越人宿。
花里莺啼白日高,春楼把酒送车螯。
狂歌好爱陶彭泽,佳句唯称谢法曹。
平生乐事多如此,忍为浮名隔千里。
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
过江秋色在,诗兴与归心。
客路随枫岸,人家扫橘林。
潮声当昼起,山翠近南深。
几日华阳洞,寒花引独寻。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
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
过淮芳草歇,千里又东归。
野水吴山出,家林越鸟飞。
荷香随去棹,梅雨点行衣。
无数沧江客,如君达者稀。
披衣闻客至,关锁此时开。
鸣磬夕阳尽,卷帘秋色来。
名香连竹径,清梵出花台。
身在心无住,他方到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