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偃成阴,荷香去暑。过溪似是东林路。
不知宿昔有谁来,寺门同听催诗雨。
北马依风,凉蝉咽暮。城门半带东陵圃。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
松偃成阴,荷香去暑。过溪似是东林路。
不知宿昔有谁来,寺门同听催诗雨。
北马依风,凉蝉咽暮。城门半带东陵圃。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踏莎行(其四)》。从这短小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松偃成阴,荷香去暑。”这里描绘了一幅夏日的宁静画面,松树的枝叶交织成浓荫,为人们提供了避暑的凉爽之地。而荷花在炎热中散发着清新的香气,驱走了夏季的燥热。
“过溪似是东林路。”诗人通过溪水的流动,似乎听到了遥远的东林路径的声音,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的某种情感或者记忆的回响。
“不知宿昔有谁来,寺门同听催诗雨。”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不知道在此之前,有哪些人曾经来到这里,而现在,只能与寺门共同聆听那似乎能够激发灵感的雨声。
“北马依风,凉蝉咽暮。”这里描写了一幅边塞的秋日景象,北来的战马随着风的方向缓缓行进,而蝉虫在傍晚时分发出清脆的声音,带来了一丝凉意。
“城门半带东陵圃。”这句诗则展示了一个城市边缘的画面,可能是一处园圃,它紧邻着东陵,给人一种既有城市繁华又有田园风光的感觉。
最后两句,“江南不是米元晖, 无人更得沧洲趣。”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对某种美好事物的怀念或者是对某个人的思念。在这片江南之地,如果没有了那个叫米元晖的人,那么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享受到那份属于沧洲的乐趣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和个人记忆的巧妙穿插,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文学才华。
薄云漏朝曦,积雨霁中夏。
白波涵磬湖,清影漾茆舍。
轮蹄绝还往,文史富閒暇。
畏友有机云,英标凛王谢。
喜寻范张约,偕命嵇吕驾。
岂徒贵密迩,聊亦重姻娅。
戏彩膝才容,亦好草可藉。
瓦碗荐溪毛,竹箸羞鸡炙。
剧谈掌屡抵,粝食咽亦下。
晚凉过古刹,明月耀脩架。
蒲团语上方,篝火耿良夜。
凌晨一瘦藤,支径双不借。
长啸陟云岭,清吟探石罅。
嵚岑近明目,湍激深没胯。
别袂余力掺,归鞍子佣跨。
何时许重临,倒屣肃邀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