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
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
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
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天如水,云似扫,素魂流。
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
故国归来何事,记易南枝惊鹊,还对玉蟾羞。
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
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
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
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
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天如水,云似扫,素魂流。
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
故国归来何事,记易南枝惊鹊,还对玉蟾羞。
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
这首宋词《水调歌头·其二》是周紫芝所作,描绘了作者在中秋之夜,伴随月光漫步于濯锦桥边,感慨时光流转,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情景。"几度照中秋"表达了岁月如梭,月光多次照亮这个节日,而"万里相随何处"则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遥远感。词中通过"吴波越嶂"和"古徐州"的意象,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寓含着对故乡的怀念。
"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诗人以霜白的须发自比,表达出对年华老去的感叹,以及对登高远眺故乡的渴望。接下来的"天如水,云似扫,素魂流"运用比喻,描绘出中秋月夜的宁静与澄澈,仿佛灵魂也在月光下飘荡。
"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诗人与友人共话离愁,感叹身在异乡的无奈。"记易南枝惊鹊,还对玉蟾羞"借典故抒发思乡之情,暗示自己如同南枝上的鹊,被离别之苦所惊扰,面对明月感到羞愧。最后,"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诗人表示愿意在月光下陪伴友人,直到深夜,体现出深厚的友情。
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将中秋月夜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浓厚的怀旧与离愁之情。
啸台高处登临废,秋烟尚笼堤柳。
带郭人稀,横舟岸阔,残客重来时候。芙蓉渡口。
又斜日窥帘,片云低岫。
百卉都腓,径可如见岁寒友。
湖山吾土信美,买邻金不惜,幽抱轻负。
鬓雪千茎,丝萦半缕,愁入汀芦塘藕。移暄妙手。
羡丘壑能专,宛然堂构。五凤修成,眼中空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