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
闻说桃花岩石畔,读书曾有谪仙人。
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
闻说桃花岩石畔,读书曾有谪仙人。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里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历史之韵。首句“西山彷佛见松筠”,以“彷佛”二字巧妙地传达出山色朦胧、松竹隐约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接着,“日日来看色转新”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这番景色的频繁探访,更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更迭,景色也在不断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
后两句转向对历史的遐想:“闻说桃花岩石畔,读书曾有谪仙人。”这里引用了桃花源的典故,将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桃花岩石畔,曾经有过一位被贬的仙人在此读书。这种设定既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历史联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
江上行人,竹间茅屋,下临深窈。
春风袅袅,翠鬟窥树犹小。
遥迎近倚,归还顾、分付横枝未了。
扁舟却去,中流回首,惊散飞鸟。
重踏新亭屐齿,耿山抱孤城,月来华表。
鸡声人语,隔江相半歌笑。
壮游历历,同高李、未拟诗成草草。
长桥外,有醒人吹笛,并在霜晓。
记新楼试酒,上客回车,初识能歌。
几许怜才意,觉援琴意动,授简情多。
青鸾昼下缥缈,烟雾隔轻罗。
还自有人猜,素巾承汗,微影双蛾。
西陂千树雪,欲绝世乘风,下照沧波。
怪倚春憔悴,扁舟月上,草草相过。
少年翰墨相误,幽恨愧星河。
谁为语伶玄,秋风并冷双燕窠。
捷书连昼,甘洒通宵,新来喜沁尧眉。
许大担当,人间佛力须弥。
年年八月八日,长记他、三月三时。
平生事,想祗和天语,不遣人知。
一片闲心鹤外,被乾坤系定,虹玉腰围。
阊阖云边,西风万籁吹齐。
归舟更归何处,是天教、家在苏堤。
千千岁,比周公、多个彩衣。
听都人共语,又还是、岁逢庚。
记今帖频催,衮衣将至,绣幰先迎。
笙歌六宫齐奏,到而今、犹唱贺升平。
千岁人间福本,天公著意看承。
秋深。
帘卷空明。
问西子,最宜晴。
喜新来多暇,玉醪龙炙,菊院花城。
明年耳孙头上,更君王、亲点泥金。
兜率摩耶住世,长看佛度众生。
指庭前、翠云金雨。
霏霏香满仙宇。
一清透彻浑无底,秋水也无流处。
君试数。
此样襟怀,顿得乾坤住。
闲情半许。
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觑。
琪花落,相接西池寿母。
年年弦月时序。
荷衣菊佩寻常事,分付两山容与。
天证取。
此老平生,可向青天语。
瑶卮缓举。
要见我何心,西湖万顷,来去自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