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公高弟子,少亦不碌碌。
所以兹山中,接踵来耆宿。
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蒲绿。
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
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
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
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
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
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
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
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
方叹中司言,前知良以卓。
密公高弟子,少亦不碌碌。
所以兹山中,接踵来耆宿。
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蒲绿。
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
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
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
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
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
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
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
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
方叹中司言,前知良以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在太白山中悼念两位公子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密公高徒的两位公子,年轻时虽未显赫,但因德行高洁,引来众多高龄僧侣前来山中修行。回忆起甲申年的春天,新蒲初绿,生机勃勃。然而,命运多舛,两位公子一夜之间接到朝廷征召,使得山中的夜猿也感到寂寞。
诗中提到,两位公子欲成为大薙师,却因撰写《朝天录》而遭受迫害。他们对诸葛儿的遭遇深感痛心,自己也如同白圭般险些蒙受污名,素丝般纯洁的名声面临侮辱。但他们坚守高风厚德,誓言不辜负内心的孤独与纯净。幸运的是,他们得以脱身返回,心中积聚的泪水犹如万斛。
诗的结尾表达了对两位公子的敬仰之情,即使在出家为僧的生活中,也要时刻保持对道德的坚守,不能仅凭长期斋戒来赎罪。诗人感叹于中司(官职)的言论,认为两位公子的先见之明极为卓越。整首诗通过描绘两位公子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道德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