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须看万卷书,古人精博固难如。
残编莫惜装褫费,旧迹堪怜缮写初。
轻拨蠹虫文未损,平齐缃帙架无虚。
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
儒者须看万卷书,古人精博固难如。
残编莫惜装褫费,旧迹堪怜缮写初。
轻拨蠹虫文未损,平齐缃帙架无虚。
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者对待古籍的态度和情怀。开篇即提出“儒者须看万卷书”,强调学者必须广泛阅读大量典籍,这是学术修养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紧接着,“古人精博固难如”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赞赏,他们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深邃精辟,难以企及。
“残编莫惜装褫费,旧迹堪怜缮写初”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珍贵文献的珍视之情。即便是残破的书籍,也不应吝啬其价值,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和智慧的光辉。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前人的心血,值得我们细心品味和保护。
“轻拨蠹虫文未损,平齐缃帙架无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整理旧书时的情形。书籍虽受蠹虫侵蚀,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装订整洁,没有空缺,这不仅是对物质的保护,更是精神文化传承的体现。
“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则隐含着诗人对于学问无止境追求的态度。即使到了白发老来,也仍然在不懈怠地钻研经典,这是对知识和智慧永恒追求的象征。而“谁道忘筌便得鱼”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学问如同渔人撒网捕鱼,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必须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整首诗流露出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诗中的意境宁静致远,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朱长文作为宋代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学问的坚守。
名都郁垝垒,浮云荫孤台。
宿昔与丈人,揽袂凌崔嵬。
延眺殊未已,明月从东来。
俯身览九陌,车马何諠豗。
朱门竞笙竽,钟鼓趣行杯。
讵知前代人,寒隧生青苔。
金珠委瓦砾,铅华安在哉。
沉冥日云富,感激人心哀。
丈人方岳裔,夙质谢尘埃。
婚嫁慕向子,幽栖放颜坏。
七十尚蛇蛰,白衣潜草莱。
嗟余纠簪绂,俛仰阻沿洄。
逝将亲逸躅,荣盛等浮灰。
凤之升,附龙云。仪万方,昭帝文。昭帝文,承宗禋。
安如山,翕如坤。两宫豫,协天神。帝临朝,奏云门。
戛鸣球,笙镛振。昭四方,明万民。万民愉,庶物亨。
阴阳熙,乾道成。乾道成,皇业昌。轶周姒,缵涂戎。
臣稽首,歌云龙。
涉江登彼西山,下看城郭郁盘。
城中阁殿斑烂,嘉树一何纷纶。
上有鸣鸟,旦暮间关。遥望我心浩叹。
阛阓寂阒,民生何艰。
终朝缺突无烟,胡彼来往翩翩。绮衣车马可怜。
谁家起楼造天,歌钟舞管喧阗。
剥羊宰牛列筵,何但一食万钱。倏忽日薄重渊。
明灯荧荧烂堂,绣帏鸡舌流黄。
乐人调瑟未央,千年万岁奉觞。岂知老至悲伤。
日月逝矣不我留,精销时往,霜霰交流。
繁华零落山丘,心欢意爱为他人收。
哀哉胡不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