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平沙路,登临更一奇。
河流消楚汉,碑石记淳熙。
鼓角因风迥,帆樯侯月迟。
此中留憩者,半为问津疲。
莽莽平沙路,登临更一奇。
河流消楚汉,碑石记淳熙。
鼓角因风迥,帆樯侯月迟。
此中留憩者,半为问津疲。
这首诗描绘了董其昌在宿羊山驿时所见之景与内心感受。首句“莽莽平沙路”,以“莽莽”形容平沙广阔无垠,给人以辽阔壮丽之感;“登临更一奇”,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独特感受,仿佛在寻常之处发现了不凡之处。
接着,“河流消楚汉,碑石记淳熙”,通过“河流”与“碑石”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河流见证了楚汉之争的历史,而碑石上刻录的是淳熙年间的故事,两者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厚重与历史的深远。
“鼓角因风迥,帆樯侯月迟”,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鼓角随风飘荡,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帆樯等待月亮升起,表现了等待的耐心与对光明的期待。这样的描写,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最后,“此中留憩者,半为问津疲”,点出了诗人的感慨。在这样的驿站停留休息的人,多半是因为长途跋涉而疲惫。这句话不仅反映了旅途的艰辛,也表达了对旅人情感的理解与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历史记忆、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月之可爱虽在水,有水无山非备美。
人间好月是西湖,湖光即在山光里。
三十年前湖上游,十度月圆湖外起。
霜飘忽满六桥中,镜飞直印三潭底。
四山隐映出楼台,百尺虚明见鳣鲔。
是时丝竹在湖船,棹入琉璃水际天。
闻歌或泊山边寺,煮茗遥深石上泉。
君游与我谁先后,把卷沉思叹良久。
何年高谢罗浮云,会须更买馀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