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咸池非此天,且从晨旭曝江湾。
初惊锦练腾千道,旋觉黄紬遍万山。
曙色半涵青荔浦,波光平接赤霄颜。
扶桑兴好谁分付,长在渔舟掩映间。
未必咸池非此天,且从晨旭曝江湾。
初惊锦练腾千道,旋觉黄紬遍万山。
曙色半涵青荔浦,波光平接赤霄颜。
扶桑兴好谁分付,长在渔舟掩映间。
这首诗以“浴日亭用韵”为题,由明代诗人区元晋所作。诗中描绘了日出时分,阳光照耀江湾的壮丽景象。
首句“未必咸池非此天”,诗人以疑问的语气提出,是否咸池(传说中的日月所居之地)的天象并非如此壮观?接着“且从晨旭曝江湾”,描述了晨光初现,照亮江面的场景。接下来的“初惊锦练腾千道,旋觉黄紬遍万山”,运用比喻手法,将初升的阳光比作腾起的锦练和遍覆的黄紬,形象地展现了阳光洒满山川的辉煌景象。
“曙色半涵青荔浦,波光平接赤霄颜”,进一步描绘了曙光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的画面,以及波光与天空的交融,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氛围。最后,“扶桑兴好谁分付,长在渔舟掩映间”,诗人借扶桑(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的兴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暗示这种美好常常隐藏于平凡之中,如同渔舟在山水间的掩映。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日出时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和赞美。
萧萧落叶又惊吹。步庭墀。罥蛛丝。
几朵芙蓉,憔悴月中姿。
料得半钩云外影,山隐约,似峨嵋。
仙郎才调手同携。玉台诗。镜鸾知。
帘捲西风,刚对菊花期。
忆否江城人惜别,因病损,旧腰肢。
角巾投老,依然是、抟控人生骨肉。
造化小儿空簸弄,随分寻得归宿。
老层三椽,良田二顷,高卧清湘曲。
荒湾织屦,老仙来伴幽独。
谁道倦羽安巢,惊尘连海,哀郢歌相续。
多难万方同一概,目断乡园松菊。
故国青山,沧洲白发,归梦愁成斛。
何年畏垒,大穰珍重遗祝。
笼莺唤起,屏山残睡,眼前春晚。
点絮年光,销与谢娘池馆。
惜芳笺管成何用,花外东风悽断。
占新阴未稳,泪铅无数,梦云飘散。
苦相思瘦损,宫腰几许,宽却罗衣一半。
未必天涯,省识忖寒量暖。
经年袖损调筝手,尘满十三金雁。
劝愁弦漫傍,绿窗残日,旧情真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