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这首诗是一篇深奥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考的诗歌,充满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元素。开头几句“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描绘了一种宇宙初开、万物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其中动静、阴阳交织,形成了天地间不断变化的规律。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则表达了对宇宙根本性质的认识,即万物皆由无形之气所构成,这种气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流转,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提到了道教中的神仙女娲,她用五色的物质去修补天空,但这种修补既无痕迹,也暗示了永远无法完全完成的任务。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和哲学思考,太阳不断运行,但有些地方却总是阴霾多雾,龙头衔着蜡烛,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永恒斗争。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这里的玉川子可能是一位道教仙人,他的话语表达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理解,即自然界中一切运动都如同眼睛一般观察着世界,而这种观察并非孤立,它是相互关联的。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则是对光明与黑暗关系的一种探讨,有的地方即使使用蜡烛也无法照亮,而有的地方则不需要外在的光源,可能指代心灵的启迪。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深奥问题的困惑和求索之情,希望通过呼唤古代仙人卢仝的灵魂来获得对宇宙真理的理解。
整首诗语言丰富、意象复杂,是一篇充满哲思与神秘色彩的作品。
两载携家共壮游,留君不住独彝犹。
名高鹦鹉当年赋,人去潇湘第几秋。
肯信燕台金已筑,空怜楚璞价难售。
归来尚喜虔刀在,且向墙东问蹇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