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淮南鸡犬,一时相随上天。
试问丛祠受赛,何如江畔迎船。
不学淮南鸡犬,一时相随上天。
试问丛祠受赛,何如江畔迎船。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乌鸦庙》。诗中以乌鸦庙为背景,通过对比淮南鸡犬与乌鸦庙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庙宇受祭与江畔迎船两种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不学淮南鸡犬”,借用淮南王刘安及其鸡犬成仙的典故,反向提出一个否定的命题——不追求成为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暗含了对世俗追求的反思,以及对超凡脱俗的否定态度。
接着,“一时相随上天”则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描述了鸡犬成仙的神话情景,进一步强调了对这种超自然现象的否定。
“试问丛祠受赛,何如江畔迎船。”这两句诗将话题转向现实,通过对比乌鸦庙的受祭与江畔的迎船,探讨了人们对于不同形式的信仰活动的态度。乌鸦庙作为地方神灵的象征,其受祭可能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于自然或特定事件的敬畏与崇拜;而江畔迎船,则可能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与迎接新事物的热情。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暗示,人们对于信仰的选择和实践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信仰和世俗生活的独特见解,也蕴含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鼓励读者思考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繁台十月寒飕飗,置酒共祖南阳侯。
九士一客相献酬,皆言南阳山水幽。
菊泉酿酒不论石,土酥醍醐出肥牛。
使君楼前橘柚古,丞相堂下蒲莲稠。
夜燃蜡炬宾醉舞,春风攲眠百花洲。
各持一觞劝公饮,此行乐矣公何求。
我独倚杖商声讴,此公人间第一流。
方今群贤从法驾,金狨塞路嘶骅骝。
独令此公守一州,临分慷慨泪莫收。
南阳南阳乐复乐,归来归来无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