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误相老安石,恶政变尽法三尺。
头会箕敛祸尚可,动驱赤子陷锋镝。
端明相君从西来,大梁草木亦动色。
紫帘中坐女尧舜,甘雨一洗大地赤。
平生受用惟忠贞,妻无完裙面如腊。
十年布衾二顷田,走卒儿童服至德。
谁将诬语仆魏碑,丹心自有苍苍识。
至今涑水一卷书,尚为乾坤立人极。
熙宁误相老安石,恶政变尽法三尺。
头会箕敛祸尚可,动驱赤子陷锋镝。
端明相君从西来,大梁草木亦动色。
紫帘中坐女尧舜,甘雨一洗大地赤。
平生受用惟忠贞,妻无完裙面如腊。
十年布衾二顷田,走卒儿童服至德。
谁将诬语仆魏碑,丹心自有苍苍识。
至今涑水一卷书,尚为乾坤立人极。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陈孚所作,题为《野庄公与孚论汉唐以来宰相有王佐气象得四人焉命孚为诗并呈商左山参政谢敬斋尚书(其四)司马君实》。诗中,作者以熙宁年间王安石被误用导致恶政为背景,批评了苛政对百姓的伤害,尤其是对儿童的迫害。接着,诗人赞美了司马光(端明相君)的到来,他如同女尧舜般带来恩泽,使社会得以复苏。司马光的忠诚和节俭,以及他的美德影响深远,即使在困境中仍坚守忠贞,生活简朴。
诗中还提到有人试图诋毁司马光,但他的丹心最终被公正的历史所认同。最后,诗人提及司马光的著作《涑水记闻》,这部史书犹如人间的道德支柱,长久以来为社会树立了高尚的标准。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贤良政治的向往和对公正评价的坚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