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墨梅》由宋代诗人王质创作,以墨梅为题,描绘了墨梅的独特魅力和其背后蕴含的哲理。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简”、“老”、“瘠”、“含”等特性来比喻人生的智慧与境界。
首句“贵简不贵繁,妙在有无间”,强调了简洁之美,认为真正的美在于恰到好处的留白与内涵,而非繁复堆砌。接着,“满眼寻不见,约略见纤纤”,描绘了墨梅虽不显眼,却在细微处透露出生命的细腻与精致。
“贵老不贵稚,妙在荣枯际”则进一步阐述了成熟与变化之美,墨梅如同人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芳态减初年,其中寓幽意”,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外在形态或许会改变,但内在的深意与价值却愈发凸显。
“贵瘠不贵肥,愈瘦愈清奇”表达了对简约与高洁的追求,瘦削的形态反而更加引人注目,象征着精神的纯净与超脱。“瘦到无何有,政好玩空枝”,进一步强调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即使物质上看似空无一物,却能从中找到乐趣与满足。
“贵含不贵开,风度韬胚胎”,指出真正的美往往在于含蓄与内敛,而非张扬与外露,如同墨梅的花骨朵,蕴藏着无限可能。“游蜂啅不得,乃始抱全才”,形象地描绘了墨梅的神秘与不可轻易触及的魅力。
“宜在幽且邃,终日无人至”,强调了墨梅适合于静谧与孤独的环境,象征着高洁与独立的人格。“水绕山重重,隔树令人嚏”,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宜在平且阔,大江惊涛泼”,则展示了墨梅在广阔天地中的另一番景象,与自然界的壮丽相映成趣。
“宜夜不宜昼,更宜月波溜”,突出了墨梅在夜晚月光下的独特美感,与白天的喧嚣形成对比。“崖净涧淙淙,渔子推篷嗅”,通过渔夫的感受,进一步展现了墨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宜阴不宜晴,更宜雪花凝”,强调了墨梅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美丽,与自然界的变幻相呼应。“五七点未足,封枝要全扃”,通过描绘墨梅的点点花苞,表达了对完整与完美的追求。
“宜与竹相邻,白白参青青”,将墨梅与竹子并置,象征着两者之间的和谐与互补。“所恨花无音,间借竹为声”,表达了对墨梅无声之美的遗憾,以及通过其他元素来弥补的尝试。
“宜与松相伴,扶疏交凌乱”,将墨梅与松树结合,展现了两者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得益彰。“松香粗则粗,亦能佐一半”,通过对比松树的粗犷与墨梅的细腻,强调了两者各自的价值与意义。
“其鸟宜翠羽,否则碧蒿侣”,通过描述墨梅周围的鸟类,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生动性。“山雀仍山鸦,速去切勿驻”,表达了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尊重与维护。
“其人宜野僧,否则閒道民”,通过人物的选择,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宜疏绮纨客,公子共王孙”,则展示了墨梅与贵族阶层的和谐关系,象征着高雅与尊贵的融合。
最后,“吾非僧,又非道。两眼贮五湖,两肩负三岛”,表达了诗人超越世俗的胸怀与视野,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相烦健笔凌风扫,梅子王子成二老”,以期待之语结束,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并发扬墨梅的精神与艺术。
整首诗通过对墨梅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之美,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是一首富有深度与意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