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六月二十四日与社友往竹溪寺参谒关圣·其三》
《六月二十四日与社友往竹溪寺参谒关圣·其三》全文
清 / 许南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南郊健步免扶筇,芳草迷离旧径封。

寺外新分一脉水,门前不见十围松!

山僧已死空禅室,远客重来动午钟。

且息尘缘谋住此,溪山是否肯相容?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六月二十四日与社友前往竹溪寺参谒关圣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环境变迁与历史的沧桑感。

首联“南郊健步免扶筇,芳草迷离旧径封”,开篇即以健步行走于南郊的场景起笔,虽未直接提及竹溪寺,但通过“健步”和“免扶筇”(无需拄杖)的描述,暗示了诗人行进的轻松与自在,同时也为后文的环境描写埋下伏笔。“芳草迷离旧径封”则通过“迷离”的芳草和“旧径封”(旧路被封)的景象,巧妙地勾勒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颔联“寺外新分一脉水,门前不见十围松!”进一步展开画面,诗人将视线从道路转向寺外,描绘了一条新分出的水流,与之前可能存在的景象形成对比。同时,“门前不见十围松”一句,通过“十围松”的消失,不仅强调了环境的改变,也暗含了对过去美好事物不再的感慨。

颈联“山僧已死空禅室,远客重来动午钟。”转而聚焦于寺庙内部,通过“山僧已死”和“空禅室”的描述,展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氛围。而“远客重来动午钟”则在对比中凸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以及诗人对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刻思考。

尾联“且息尘缘谋住此,溪山是否肯相容?”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面对眼前的景象,诗人产生了留下的念头,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同时,最后一句“溪山是否肯相容?”以问句的形式,既是对自然界的谦卑请求,也是对内心愿望的自我反思,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溪寺环境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思。

作者介绍
许南英

许南英
朝代:清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号蕴白,别号“窥园主人”和“留发头陀”。台湾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作为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际遇。他遭遇国土沦丧之痛,切身体会清朝官场的腐朽,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他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手中的笔也时时捕捉时代的脉搏。他留下的诗集《窥园留草》记录了时代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送梁大尹朝京三首·其一

明时海宴与河清,贤宰趋朝动远情。

漠漠五云瞻帝阙,摇摇万里拥心旌。

南园草绿金陵路,上苑花香锦绣城。

想到会同称寿处,嵩呼万口两三声。

(0)

度梅关

步出群峰第一巅,远瞻碧宇自茫然。

天寒惟有梅含雪,地迥曾无柳带烟。

愈上愈高知峻绝,渐行渐至可攀缘。

古今过往知多少,一二登临敢厌频。

(0)

群山送青

村绕名山山绕村,村前山色秀成群。

送青不远来当户,横黛无穷对夕曛。

碧玉簪头花带雨,画屏风里树横云。

个中怪得仁人乐,野鸟奇花总是春。

(0)

响水桥

响水桥头响水桥,苍龙高卧白云霄。

半滩涌激骊珠碎,几曲潺湲凤律调。

周道南来平似砥,馀波东下直通潮。

登临漫把相如笔,此去升仙竟不遥。

(0)

金陵有见

金陵多好景,一见便繁华。

杨柳三春态,芙蓉四季花。

池涵云影布,楼得月轮斜。

谁觉心中事,綦巾忆旧家。

(0)

木哀十首·其七

雨滴孤桐夜半时,秋风叶落恨离离。

心藏金井一泓水,性托瑶琴三尺丝。

彩凤高枝痕带泪,峄阳寒谷路空悲。

睡来不着惊残梦,雨滴孤桐夜半时。

(0)
诗词分类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陈沆 范传正 钦叔阳 刘孝孙 琴操 张嘉贞 王驾 沈传师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