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帽团峰,波帘织洞,横溪约略阽危。
正僧归路断,樵语烟迷。
凭阑不见红楼影,望故人、风雨凄凄。
端阳节近,觞蒲角黍,乡味都非。独客多在天涯。
问东劳西燕,怅怅何之。话江南梦熟,往事依稀。
已知别后相思苦,更何堪、白发频催。
残英仍在,待携尊俎,尚及芳时。
絮帽团峰,波帘织洞,横溪约略阽危。
正僧归路断,樵语烟迷。
凭阑不见红楼影,望故人、风雨凄凄。
端阳节近,觞蒲角黍,乡味都非。独客多在天涯。
问东劳西燕,怅怅何之。话江南梦熟,往事依稀。
已知别后相思苦,更何堪、白发频催。
残英仍在,待携尊俎,尚及芳时。
此诗《金菊对芙蓉》由清代诗人杨玉衔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金菊与芙蓉并立,渲染出一种凄美而哀愁的意境。
首句“絮帽团峰,波帘织洞,横溪约略阽危”,以比喻的手法,将金黄的菊花比作团团的山峰,波光粼粼的水面如同织就的洞穴,横跨溪流的景象仿佛在险境中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危机感的画面。
接着,“正僧归路断,樵语烟迷”两句,通过僧人归途被阻和樵夫在烟雾中交谈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朦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迷茫。
“凭阑不见红楼影,望故人、风雨凄凄”则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却无法见到熟悉的红楼与故人,只能在风雨中感到深深的凄凉与思念。
“端阳节近,觞蒲角黍,乡味都非”几句,点明了时间背景——端午节将近,诗人回忆起家乡的习俗,如饮菖蒲酒、吃粽子,但如今身在他乡,这些传统节日的味道已经变得不同,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独客多在天涯。问东劳西燕,怅怅何之”表达了诗人作为孤独的旅人在遥远的地方漂泊,询问着东来的劳役和西飞的燕子,不知它们将去向何方,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迷茫与无奈。
“话江南梦熟,往事依稀。已知别后相思苦,更何堪、白发频催”则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忧虑交织在一起,感叹离别后的相思之苦,同时又担忧岁月不饶人,白发频生,预示着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残英仍在,待携尊俎,尚及芳时”以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剩下的美好时光里,能与朋友相聚,享受生活的愿望。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个人经历与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