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抱峡玉潺湲,奇草幽花满古坛。
千岫月明丹石去,万松风转斗垣寒。
白云可踏天垂屋,老鹤不归人倚阑。
定有吹笙王母下,露凄梦冷欲生翰。
一溪抱峡玉潺湲,奇草幽花满古坛。
千岫月明丹石去,万松风转斗垣寒。
白云可踏天垂屋,老鹤不归人倚阑。
定有吹笙王母下,露凄梦冷欲生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相融合的画面。首句“一溪抱峡玉潺湲”,以“玉潺湲”形容溪水清澈透明,仿佛是玉石般流动,展现出溪流的纯净与灵动之美。接着,“奇草幽花满古坛”,通过“奇草幽花”描绘出坛上生长着奇异而美丽的植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千岫月明丹石去,万松风转斗垣寒”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千座山峰在明月照耀下,丹石闪耀,展现出山川的壮丽与色彩斑斓;万棵松树在风中摇曳,吹动着斗垣(可能指坛上的建筑或围栏),传递出一种清冷而肃穆的气息。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历史的久远与文化的积淀。
“白云可踏天垂屋,老鹤不归人倚阑”则将视角转向更为超脱的自然现象与生物,白云似乎触手可及,仿佛可以踏足其上,而老鹤则不归巢,人只能倚靠栏杆,表达了对自然界的亲近与敬畏之情,同时也隐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最后,“定有吹笙王母下,露凄梦冷欲生翰”两句,以神话传说为背景,想象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降临人间,吹笙作乐,而露水凄凉,梦境寒冷,却欲生翰(可能指欲写诗文),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与神话之间联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潭潭内史府,侃侃东西录。
当年得一士,众视惊刮目。
何殊致洪造,初不羡博育。
林侯忽东归,怀宝媚幽独。
赵侯小腾骞,文采冠群玉。
要之进退间,了不异兰菊。
因公怀若人,皎皎叹空谷。
十日丽辰次,如环了无端。
人言秋甲子,畏湿不畏乾。
向来谯门道,旁立三尺坛。
故勤壁间缘,一起泥中蟠。
青衣跃且躁,有如沐猴冠。
先声忽洒道,直此辰与干。
迩来未旬浃,三见急雨寒。
黄流抺河草,连樯度平澜。
良苗有佳色,未觉千亩宽。
时旸亦须早,无使江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