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①
②
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开篇"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即点明了场所,是一处位于白云深处的古老居所,这里的“习公”可能是对某位前辈隐者的尊称,而“遗坐”则指其留下的居住之地。接下来的"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表明这个地方偏远,只有樵夫(采集柴火的人)和山中的僧人才能知道这里的存在,这里充满了隐逸的意味。
诗人继续写道:"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表达了诗人对这处幽静之地的向往和欣赏。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夜晚竹叶间的露水轻声滴落,白天则是松林中清新的风吹拂过,这些都是大自然最纯粹的声音。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一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古人隐逸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最后两句,诗人似乎在说,在这样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计谋或策略,只要顺其自然地活着,就已是最好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方式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归于自然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