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
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觜长将何为。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
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觜长将何为。
这是一首深含哲理的寓意诗,通过对园中大树与小虫的描绘,表达了时间流逝、万物无常以及生命脆弱的主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大树根株盘结、虫躯微小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共同经历的衰老过程。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这两句开篇即刻画出园中的巨木和其中的小昆虫,通过对比强调了它们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存在状态。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这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生命的有限性,无论是小昆虫还是巨木,都逃不过时间的侵蚀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这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花开不久即谢,树叶在秋风中飘落,而大树内部可能已经腐朽,只是外表仍旧雄伟。
最后两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通过询问昆虫的生存状态和食性,暗喻生命的内在真实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大树与小虫生存状态的观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价值、存在意义以及时间流逝等哲理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