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然岳色厌天中,阴壑阳崖望不同。
远水如云浮落日,飞泉似雪舞回风。
石床梦醒群魔伏,金地心开万镜空。
谁可入林相把臂,朗公今在玉溪东。
苍然岳色厌天中,阴壑阳崖望不同。
远水如云浮落日,飞泉似雪舞回风。
石床梦醒群魔伏,金地心开万镜空。
谁可入林相把臂,朗公今在玉溪东。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邃的禅意。首联“苍然岳色厌天中,阴壑阳崖望不同”以“苍然”形容山色的深沉,暗示嵩山的雄伟与神秘。接着,“阴壑阳崖望不同”则通过对比阴面和阳面的不同景象,展现了山势的复杂多变。
颔联“远水如云浮落日,飞泉似雪舞回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远处的水面比作浮动的云彩,与夕阳相映成趣;而瀑布则如同雪花在回旋的风中飞舞,既展现了水的动态美,也体现了季节变换的意境。
颈联“石床梦醒群魔伏,金地心开万镜空”则转向内心的体验,通过“石床梦醒”象征心灵的觉醒,群魔伏表示恶念被克服;“金地心开”则暗示着内心的纯净与开阔,犹如万面镜子映照出的空灵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追求与感悟。
尾联“谁可入林相把臂,朗公今在玉溪东”以问句引出对知音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深入林间,体验那份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指朗公(即唐代高僧朗公)的传说,表达了对古代高僧智慧与修行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嵩山的自然美景,更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禅宗精神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奇奇十二发垂肩,婉伸膝上谁不怜。
鸦头髻样望如坠,杏子衫新红欲然。
市门半面窥人惯,门前潮水东西漫。
阿爷欢喜阿娘娇,东家妒杀西家羡。
六月南气荔子红,斜柯轻立踏如风。
八月西风龙眼低,今年攀折与枝齐。
年纪虽小齿清历,汉语吴歌声的的。
刘家碧玉未须论,越客明珠应不惜。
借问春来几树花,双抛桥畔是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