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阔灵山乍两年,重来仍是绤衣天。
抽身皂荚黄尘外,到眼琪花碧草前。
终古涛声常作雨,经春苔印又如钱。
使君不识忙闲事,偷伴孤云一夕眠。
契阔灵山乍两年,重来仍是绤衣天。
抽身皂荚黄尘外,到眼琪花碧草前。
终古涛声常作雨,经春苔印又如钱。
使君不识忙闲事,偷伴孤云一夕眠。
这首清代诗人汪如洋的《再过燕子洞》描绘了诗人再次造访灵山燕子洞的情景。首句“契阔灵山乍两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水的深情厚谊和时隔两年后的意外重逢,"契阔"二字传达出久别重逢的感慨。接下来的"重来仍是绤衣天",以“绤衣”形容天气,暗示季节更迭,但环境依旧朴素自然。
"抽身皂荚黄尘外",诗人通过“皂荚”和“黄尘”对比,强调了从尘世喧嚣中抽身而出,来到这清幽的燕子洞,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到眼琪花碧草前”则生动描绘了眼前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享受。
“终古涛声常作雨”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洞穴附近水声潺潺,仿佛永不停歇的雨声,增添了神秘感。而“经春苔印又如钱”则细致描绘了春天青苔生长的痕迹,如同一枚枚铜钱,富有诗意。
最后两句“使君不识忙闲事,偷伴孤云一夕眠”,诗人以“使君”自比,表达了对忙碌俗务的厌倦,渴望在这静谧的环境中与孤独的白云相伴,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生活的超脱。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