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泉箔自淙流,竹柏阴森亦可留。
若比江南千尺雪,只输轮尺绿筠脩。
悬崖泉箔自淙流,竹柏阴森亦可留。
若比江南千尺雪,只输轮尺绿筠脩。
这首诗描绘了大觉寺内的一处景致,以悬崖上的泉水和四周的竹柏为对象,展现了清幽静谧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对比江南千尺雪与这里的景色,突出了大觉寺环境的独特之处。
首句“悬崖泉箔自淙流”,描绘了悬崖上泉水潺潺流淌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动态美。这里的“箔”字,形象地表现了泉水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情景,仿佛是天上的银河落入人间,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第二句“竹柏阴森亦可留”,则进一步渲染了周围的环境氛围。竹子与柏树的茂密生长,不仅为这处景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也营造出一种深邃、宁静的氛围。“阴森”一词虽带有一丝寒意,但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感。
接下来,“若比江南千尺雪”,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大觉寺的景色与江南的雪景进行比较。江南的雪景以其壮观与美丽著称,而此处的景色虽不及千尺之雪的宏大,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绿筠(竹)与脩(修长的竹子)的结合,赋予了这里一种清新脱俗、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一句“只输轮尺绿筠脩”,点明了这种美虽然不如江南雪景那样壮观,但却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里的“输”字,并非贬低之意,而是强调了两者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大觉寺这一独特景观的赞美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大觉寺内一处景致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
自别君来,日如三秋,夜如一年。
想小金山下,笙歌促席,横江楼上,乐府连篇。
世故相驱,欢情未已,遽尔归来祗自怜。
空回首,望南州城郭,烟水茫然。
思君便欲移迁。
更共泛西湖湖上船。
但杯中有酒,何分贤圣,心头无事,便是神仙。
鹤去多时,甚无一语,回到高沙烟雨边。
吾知矣,正挑灯和韵,笔势翩翩。
冰姿玉骨,东风著意换天真。
软红妆束全新。
好在调脂纤手,满脸试轻匀。
为洗妆来晚,便带微嗔。
香肌麝薰。
直羞煞海棠春。
不?
数*芳酒,谁慰黄昏。
只愁睡醒,悄不见惜花贤主人。
枝上雨、都是啼痕。
中年怕见离筵,恶怀易感欢难遇。
愁城百丈,旧时全仰,酒兵遮护。
不饮而今,如何禁得,欲行还住。
与元戎已别,弓刀小队,能为我、年来去。
一阵黄昏细雨。
正心头、万丝千绪。
几家灯火,烟迷湖水,风号堤树。
咫尺重﹂,故人千里,可能无句。
听谯楼,更鼓寒声历历,倚篷窗赋。
昨日送春,今日送君,难禁别离。
正桃花水满,远归江浙,楝花风起,轻出京师。
早把功名,置之身外,世上何愁可皱眉。
从今去,但求田问舍,此意谁知。
当年交友全稀。
试屈指诸君更有谁。
说郭髯磊落,犹居判府,许翁清健,已谢签司。
回首南关,怅然如梦,几度凭栏费所思。
烦传语,甚孤怀索莫,不寄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