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焚香灯,百里皆禅寮。
悬岩缚瘦屋,高下随山椒。
有如巢林羽,一一缀寒条。
客子脱青笠,随意挂僧瓢。
饭宿无前期,但望风幡飘。
松杉响今古,虫鸟号晨宵。
梵呗出涧壑,钟鼓过亭桥。
如何繁音会,听之增寂寥。
曹溪一夜雨,流沫复如潮。
步步焚香灯,百里皆禅寮。
悬岩缚瘦屋,高下随山椒。
有如巢林羽,一一缀寒条。
客子脱青笠,随意挂僧瓢。
饭宿无前期,但望风幡飘。
松杉响今古,虫鸟号晨宵。
梵呗出涧壑,钟鼓过亭桥。
如何繁音会,听之增寂寥。
曹溪一夜雨,流沫复如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梦中与友人钱彦林一同游历鸡足山的奇幻旅程。鸡足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而著称,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清幽的环境和浓郁的禅意氛围。
“步步焚香灯,百里皆禅寮。” 开篇即以“焚香”、“灯”、“禅寮”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暗示了旅途中的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悬岩缚瘦屋,高下随山椒。” 描述了山崖上依附着的简陋小屋,高低错落,与山峰相映成趣,既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含了修行者的生活简朴。
“有如巢林羽,一一缀寒条。” 以“巢林羽”比喻修行者如同鸟儿筑巢于林间,生动地描绘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客子脱青笠,随意挂僧瓢。” 描绘了旅途中,客人们卸下沉重的行装,随意挂在僧侣的瓢上,象征着放下世俗的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
“饭宿无前期,但望风幡飘。” 表达了旅途中的自由与随性,不拘泥于时间与地点,只随风幡指引前行。
“松杉响今古,虫鸟号晨宵。” 通过松杉的回响和虫鸟的鸣叫,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活力。
“梵呗出涧壑,钟鼓过亭桥。” 梵呗(佛教音乐)从山谷中传出,钟鼓声穿越亭台楼阁,进一步强化了佛教文化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如何繁音会,听之增寂寥。”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表达了在繁杂的声音中,反而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孤独,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体验。
“曹溪一夜雨,流沫复如潮。” 最后一句以曹溪(佛教圣地)的雨夜为背景,用“流沫复如潮”来形容雨水汇聚成潮水,象征着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难,同时也寓意着心灵的洗礼与成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宗教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