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岳高盘接大荒,皖公烟树郁苍苍。
霜华两鬓龙眠客,天柱峰头望故乡。
潜岳高盘接大荒,皖公烟树郁苍苍。
霜华两鬓龙眠客,天柱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登临天柱山的壮丽景色与深沉情感。首句“潜岳高盘接大荒”,以“潜岳”点明天柱山的地理位置,它高耸入云,与辽阔的荒野相连,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接着,“皖公烟树郁苍苍”一句,通过“皖公”这一地名,进一步强调了天柱山在地理上的重要性,并以“烟树郁苍苍”描绘出山中树木茂盛、烟雾缭绕的景象,既展现了山林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霜华两鬓龙眠客”一句,巧妙地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霜华两鬓”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年岁与岁月的痕迹,而“龙眠客”则暗喻诗人如同龙眠山中的隐士,远离尘嚣,静观自然。这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之态,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
最后,“天柱峰头望故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站在天柱峰顶,遥望故乡的情景。这里的“故乡”不仅仅是指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包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对人生经历的深深怀念与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白月明明,青火荧荧,忧来无方。
有败砖碎甓,当年碧瓦,残煤冷烛,昔日红墙。
铜沓椒图,绮钱交网,赢得行人叹一场。
辘轳畔,凭凤箫吹透,几阵新凉。无端一梦荒唐。
梦应教邹枚缀末行。
似朦胧帘外,宫娥阿监,依稀殿上,玉几金床。
忽听鸡鸣,旋催马首,淇水东流划太行。
回头望,见驿楼飘渺,苑榭微茫。
胃脯击钟,马医连骑,閒者吾闻之矣。
神仙无路,将相难为,只有鬻财可耳。
解人吾子,健者孙郎,遂作急装而起。
看翩然、袨服鸣鞭,矫若奔泉渴骥。
又何须、西贾巴巫,南游滇僰,动足下床万里。
天中上郡,汝水雄关,尽可持筹列肆。
鲍革千箱,貂褕百袭,傲杀毛锥之子。
只倡楼、莫拥如花,速办腰缠归计。
翩何青帝姗姗也,将近江南几驿。
婪尾深杯,换头小令,冶习那能销得。任他仙释。
算换民年光,也应沾臆。
慵倚阑干侧帽,不忍弄烟色。差喜渐无人识。
楞严才注罢,门庭寂。
三径苔铺,一篱梅绽,相与从无疏密。
鹤窥草阁,雀啄柴门,宜春休帖。
爱煞溪痕,斜桥成小立。
有罗罗、水烟千顷。夜来初浣篱径。
紫艳红芳,屋角墙头相映。
草香小巷入都迷,竹暗层扉敲谁应。
浅漾风帘,爱他草阁,居然舴艋。幽栖不似尘境。
只閒驱菊蠹,小除松瘿。湿翠难名,到此万缘真冷。
牙签乱插道书香,板桥对掩僧庐靓。
惆怅曾分,半榻莺声,一杯花影。
夹路幡竿,盈城梵呗,分明元夜灯市。
露湿巫箫,秋生赛鼓,头上月轮初霁。
金波潋滟,还泻做、万家红泪。
天与玉容争淡,烟飘粉裙偏丽。许多流莺声细。
似啼猿、楚峡嘹唳。只有小坟新冢,谁修薄祭。
空伴唐陵汉寝,都一样、凄凉野田里。
黄土鸦鸣,白杨风起。
筑粉偏温,镂脂却暖,一枝颤影难休。
凉轩滑簟,常傍晚妆楼。
几度枕边轻坠,听不出、钗响悠悠。
寻觅取,依然未璺,重上玉人头。
开时刚浅夏,晓来笑折,人意先秋。
正睡馀梦远,翠幌空幽。
每被鬓丝笼住,香风动、蜂蝶先偷。
玲珑极,邻姬误认,卸取节秦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