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透云门最上关,偶将馀习托高閒。
大师未易鸣孤掌,全豹何妨见一斑。
圆月浅深同湛水,片云来往不离山。
君归若遇衡中老,应恨罗浮未尽攀。
已透云门最上关,偶将馀习托高閒。
大师未易鸣孤掌,全豹何妨见一斑。
圆月浅深同湛水,片云来往不离山。
君归若遇衡中老,应恨罗浮未尽攀。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成鹫所作的《送十洲师还南岳》。诗中以“已透云门最上关”开篇,描绘了高僧修行之地的神秘与高远,暗示了高僧修为之深。接着,“偶将馀习托高閒”一句,表达了高僧在修行之余,仍不忘将余下的修行习惯寄托于宁静之中,体现了其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大师未易鸣孤掌,全豹何妨见一斑”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大师”比作“孤掌”,以“全豹”比作“一斑”,形象地说明了大智慧者虽处孤境,却能洞察全局,不需全面展示也能显露出其非凡之处。这反映了诗人对高僧智慧的高度赞赏。
“圆月浅深同湛水,片云来往不离山”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交融,暗示了高僧修行的境界如同月映水、云绕山,既深且广,又静且动,充满了和谐与统一之美。
最后,“君归若遇衡中老,应恨罗浮未尽攀”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离去的不舍。诗人想象着如果再次相遇,定会为未能深入探寻高僧的智慧而感到遗憾,进一步突出了高僧在诗人眼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寓意的表达,展现了对高僧智慧、修为及人格魅力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高僧离去的惋惜之情。
天涯倦客,如梦说今宵。承平事,车尘涨,马鸣萧。
火城朝。
狂歌闲嬉笑,平康客,五陵侠,闲相待,沙河路,灞陵桥。
万眼琉璃,目眩去闲买,一剪梅烧。
数金蛾彩蝶,簇带那人娇。说著魂销。掩鲛绡。
波翻海,尘换世,铜仙泪,铁心娆。
渺何地,跢朱履,解金貂。步宫腰。
瑶池惊燕罢,瓶落井,箭离弨。
灯楼倒,吴儿老,绛都迢。
点点梅梢残雪,似东风、吹恨难消。
悄山村渔火,风鬓立春宵。绕寒潮。
去年中秋吾庐成,月华逾昼风露清。
今年中秋来安康,风凉雨冷天无光。
去年把酒诸子与,月落尊空未归去。
今年把酒兴如故,有月无月不须虑。
妇翁欢喜婿远来,阿妇见爷双靥开。
是风是雨是明月,管甚阴晴与圆缺。
但愿吾身益强健,莫使骨肉叹南北。
是耶非、吾年如此,更痴更悔今昨。
狂吟近日疏于酒,转似秋山瘦削。浑未觉。
恁儿子门生,前度登高弱。情怀又恶。
叹亲友中年,不堪离别,况复久零落。长生药。
有分神仙难学。人生聊复行乐。
百年半梦随流水,半在南枝北萼。妾命薄。
但寂寞黄昏,时听城楼角。愁无可著。
且取醉尊前,明朝休问,昨日已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