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谭禅,谁否谁得。有喙三尺,横恣胸臆。
真学道者,先须一默。甘苦自尝,无徒耳食。
莽莽谭禅,谁否谁得。有喙三尺,横恣胸臆。
真学道者,先须一默。甘苦自尝,无徒耳食。
这首诗以“默庵和尚”为题,由明代诗人邹元标所作。诗中通过对比和议论的方式,探讨了修行与学道的真谛。
首句“莽莽谭禅,谁否谁得”,开篇即以广阔的禅宗讨论场景设问,引出对真理探寻的思考。接着,“有喙三尺,横恣胸臆”,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口若悬河、自以为是的言论者,他们的言辞虽多,却往往缺乏实质性的见解或行动。
“真学道者,先须一默”,转折点在于强调真正的修行者并非靠言语炫耀,而是需要内心的静默与反思。这不仅是对表面功夫的批判,更是对内在修为的推崇。接下来,“甘苦自尝,无徒耳食”,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艰辛与价值,真正的领悟只能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来获得,而非仅仅依赖于他人的传授或理论知识。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在追求真理与修行的过程中,应注重内心的真实体验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有声有色的外在表现与默默无闻的内在修炼,诗人表达了对真正智慧与道德追求的向往。
梅花开了,倚雕栏相对酒初醒。
几点小山寒翠,寂寂锁閒庭。
翠被安排睡也,听玉龙吹澈怨江城。
但如今不管,暗香阵阵,疏影更轻轻。
斜月半明半暗,到窗前夜已过三更。
故国空江残雪,归梦不胜情。
为间水边风底,立黄昏几度冷清清。
料一番消瘦,画楼如水点银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