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一望晓烟收,石洞㟏岈景色幽。
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
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
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
南山一望晓烟收,石洞㟏岈景色幽。
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
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
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
这首诗描绘了敦煌千佛灵岩的壮丽景象与历史沧桑感。首句“南山一望晓烟收”,以清晨的视角,描绘出山色在晨光中渐渐清晰的宁静画面,为整幅画卷铺垫了背景。接着,“石洞㟏岈景色幽”一句,点明了地点特色,石洞深邃而幽静,引人入胜。
“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两句,将视线转向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古佛与残碑。古佛形象千变万化,展现了艺术的精妙与宗教的深邃;残碑上的文字虽已剥蚀,却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观,更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摩挲铜狄,是对过往的回忆与怀念,但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一切都显得既空洞又真实。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整个文明进程的感慨。
最后,“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两句,以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联想到古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玉塞象征着连接东西方的商贸通道,天竺国与瀛州则是遥远的异域之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即使在现代,这种精神和追求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敦煌千佛灵岩的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对过往与未来的哲思。
结茅山水窟,哀此荷锸志。
瓣香为简斋,自忏一生意。
贞疾恒不死,冀子当久视。
遗形呼吸间,得尔亦岂易。
如闻人琴恸,不减徽之挚。
平生盛自许,诗卷肯相质。
奈何海藏图,负我靳一字。
行藏各有素,抱憾遂入地。
湖庄波渺然,满眼故交泪。
忆昔侠家全盛日,江左数州无亚匹。
黄金横带虎作符,尽斥民居为第室。
长腰细米光照人,自给不求归老秩。
舂陵石几汝州瓷,一席万钱犹俭率。
是翁九十乃未殂,牙齿重生发如漆。
已无馀福在人间,此理分明可谙悉。
健鹘生雏尽攫拿,骄马作驹终覂逸。
寄谢悠悠世上儿,过眼繁华如电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