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荷苦口辞宫锦,伐木多情忆钓蓑。
童子无言堪问答,武公虽圣更嗟磨。
禅宗尚别偏中正,圣处犹分清任和。
吟苦正求人订正,柴门何幸许相过。
持荷苦口辞宫锦,伐木多情忆钓蓑。
童子无言堪问答,武公虽圣更嗟磨。
禅宗尚别偏中正,圣处犹分清任和。
吟苦正求人订正,柴门何幸许相过。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名为《再和磨字韵谢后村以余评新稿见寄》。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首联“持荷苦口辞宫锦,伐木多情忆钓蓑”,以“持荷”与“伐木”为喻,表达了诗人面对复杂世事时的无奈与深情。荷叶象征着高洁与清雅,而辞别宫锦则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决绝;伐木与回忆钓蓑,则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怀念。这两句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颔联“童子无言堪问答,武公虽圣更嗟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矛盾感。童子的沉默与问答,象征着纯真与无知,而武公作为圣贤,却仍需经历人生的磨砺与考验。这一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不可避免的挑战与成长的感慨。
颈联“禅宗尚别偏中正,圣处犹分清任和”,将话题转向宗教与道德层面。禅宗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平和与中正;而圣人的境界,虽然高尚,但仍然需要区分不同的责任与义务。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
尾联“吟苦正求人订正,柴门何幸许相过”,表达了诗人对于批评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对于来访者的感激之情。在创作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寻求他人的意见与帮助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柴门象征着简朴的生活与谦逊的态度,诗人以此自谦,并欢迎他人来访,体现了其开放与包容的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以及自我修养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乞充水手天应诺,平生使船如马。
椎髻蓬头,他年汎宅,共载高人鸿霸。僧楼许借。
约净侣谈禅,更开莲社。
橹唱钟声,胜于丝竹与陶写。干将莫邪欧冶。
早销他剑气,铸作三雅。
唤起从前,英雄儿女,瘦骨都无一把。与君听者。
怕啼尽东风,杜鹃声哑。有约壶天,买春茅屋话。
老拙无儿女,腾笑五十称翁。漫夸是,老来红。
齿发渐笼东。坡仙赖有朝云伴,身外过耳秋风。
溯宦辙,桂邕容。谕蜀更存邛。天公。
笺徒上,卿云旦复,嗟梦断、黄人再中。
误归计、峨眉路远,更谁分、买宅三荣,种荔泸戎。
江关岁晚,矫首长吟,一任穷通。
点春妍。陌尘搀絮飞绵。
看纷纷、黏红惹绿,柔情骀荡无边。
绾游丝、燕窥帘误,牵弱线、莺掷梭穿。
拾翠深盟,湔裙嫩约,锦鞋泥沁几行斑。
等閒是、白榆天上,飞下沈郎钱。
佳期阻、浪凭青鸟,偷递蛮笺。
写相思、收将凤纸,麝煤香压愁烟。
闭花房、守宫重捣,缄鲛泪、蜡炬相煎。
怀璧羞完,嗽金同命,鸩囮厖吠誓先寒。
纵捐却、汉皋珠佩,行露已堪怜。
谁曾见、一杯婪尾,断送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