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见秋高著几行,却教点点挟风霜。
凌空恍作龙蛇阵,散彩疑同云汉章。
可道关传千里信,故应曲写九回肠。
楼头少妇清宵立,欲问书来天几方。
每见秋高著几行,却教点点挟风霜。
凌空恍作龙蛇阵,散彩疑同云汉章。
可道关传千里信,故应曲写九回肠。
楼头少妇清宵立,欲问书来天几方。
此诗《雁字》以雁群为象,描绘了秋日景象与情感的交融。首句“每见秋高著几行”,开篇即以雁群在秋高气爽的天空中排成行的姿态,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次句“却教点点挟风霜”,则通过雁群在风霜中的飞行,展现了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命的坚韧。
“凌空恍作龙蛇阵,散彩疑同云汉章”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雁群飞翔的姿态比作龙蛇舞动,色彩斑斓,又似与天上的云汉相映成趣,既表现了雁群的灵动与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向往。
“可道关传千里信,故应曲写九回肠”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雁群不仅象征着传递消息的使者,也寓意着情感的传递与心灵的沟通,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最后,“楼头少妇清宵立,欲问书来天几方”以一位楼头少妇的形象收尾,她深夜伫立,凝望雁阵,心中满是对于远方亲人的牵挂与期待,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深切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整首诗通过雁群这一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情感寄托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顽钝世推鄙,而君偏切磋。
借神观有漏,骑气到无何。
昔共饮临汝,今同家汩罗。
衡门似长吉,轩盖几时过。
浊流一千里,快泻如建瓴。
解舟东湾桥,昼夜不得停。
忽惊万顷碧,一举当眼青。
自推舴艋窗,出步杨柳汀。
精神觉萧散,鹤雏生翅翎。
僧伽坐阅世,层崖登青冥。
生涯亦何有,随处悬盂瓶。
洗心依老宿,湛意终残经。
回头大梁梦,尘迹俱凋零。
余亦厌久客,行趁东扬舲。
会宿淮山阳,话此遭熏蒸。
看君新句法,霜刀新发硎。
蜀客快剧谈,风味出讥诮。
众中闻巴音,必往就一笑。
道人西蜀来,风度又高妙。
吾家长头郎,高蹈万物表。
平生少推可,说子不知了。
吾初意魁梧,一见殊短小。
篝灯款夜语,每每犯吾料。
貌和华林风,气爽霜天晓。
坐令岑寂中,绝尘追騕袅。
君看显与讷,出蜀亦同调。
竟如众星月,声光泼云峤。
子亦当加鞭,岁月一过鸟。
临川富山水,井山最深幽。
愧我今日来,自非清散游。
试问井中龙,吾行汝知不。
高秋嗜酣卧,此计非良谋。
晚稻已及穗,一雨足可收。
曷不跃而起,霈然泻南州。
要看贤使君,放衙拥黄紬。
范韩醉倒眠荒丘,撼之不应民始愁。
天生公副天下望,雷霆声名塞九州。
立朝严冷传铁面,坐令鼠辈惊鱼头。
上前论事伤太直,逆鳞投笏来南陬。
长沙共渡一水碧,中流笑语惊沙鸥。
湘西古寺夜对榻,高论自破千人浮。
华藏法界在掌握,遇缘即宗甘自由。
世惊海隅在万里,我视阎浮同一沤。
坐中忽举毗卢印,印海印毛皆遍周。
大哉此法本无碍,从公一游容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