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林落复落,黄叶深更深。
楚客当年意,风流直至今。
疏林落复落,黄叶深更深。
楚客当年意,风流直至今。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居的静谧与深邃,通过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情感。
首句“疏林落复落”,以“疏林”点明地点,以“落复落”描绘秋叶飘零的情景,既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也暗示了时光流逝的无奈感。这里的“疏”字,不仅形容了林木稀疏的状态,也暗含了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
次句“黄叶深更深”,进一步深化了秋意的浓重。黄叶不仅是秋天的象征,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深更深”的叠词运用,不仅强调了黄叶覆盖的深度,也营造了一种层次丰富、渐进深入的视觉效果,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深远、幽静的世界。
接下来,“楚客当年意”,转而抒发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感慨。这里的“楚客”泛指游子或旅人,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借“楚客”之名,表达了自己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某种反思。
最后一句“风流直至今”,则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收束全诗。这里的“风流”不仅指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也包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尽管世事变迁,但内心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依然如故,直至今时今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山居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过往情感的深切回忆,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尼父道不行,喟然念泰山。
空垂六经文,不睹西周年。
七十二君代,乃有封禅坛。
书传多荒忽,谁能信其然。
既尝小天下,复观邃古前。
羲黄与尧舜,荡灭同云烟。
社首卑附地,徂徕高摩天。
下视大海旁,神州自相连。
天地有变亏,何人得升仙。
遗弓名乌号,桥山葬衣冠。
末世久浇讹,孰探幽明原。
三万六千年,山崩黄河乾。
立石既巳刓,封松既已残。
太阳不东升,长夜何漫漫。
哀哉一颜渊,独立瞻吴门。
疲精不肯休,计画无崖垠。
复有孟子舆,眷眷明堂言。
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
上采黄金成,下塞宣房湍。
何时一见之,太息徒潺湲。
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
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
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
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
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
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
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
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
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
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
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
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
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
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
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
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
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
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
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
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
拜埽十八陵,还归奉高堂。
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清·顾炎武】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拜埽十八陵,还归奉高堂。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https://shici.929r.com/shici/ckHTNcW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