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
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
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
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
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
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
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
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
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
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生或文人的夜读图景,充满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向往与追求。开篇“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勾勒出一位青年才子的形象,他的头发用青丝绳束起,白色额带衬托着他的清秀气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文雅与端庄。
接着“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则透露出这位公子在春日里以黄色的束发布(黄绶)映衬着鲜艳的春花,他或许是被官府征召而来的,或是有意隐居山林,如同一位仙人。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中的“鸣琴”可能指的是琴声,而“镇白下”则是形容环境的静谧与纯净;“赋剑起通泉”则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剑可能象征着文人的笔墨。
在“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中,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谁能分出阅读时所用的蜡烛的价值,这里的“良价重蜡鞭”暗示了对光明与知识的渴望。
随后,“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名的心境,诗人并不依赖官府所提供的烛火,而是用自己的蜡烛来照亮阅读之路。这里体现了对内在信念的坚守和自主。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中,“釜炊”指的是熬夜读书的情景,“陋贵习”可能是对学问的渴求,而“炬围嗤少年”则形容了年轻时期的热忱和激情。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描绘了诗人如何利用墙角漏下的微光坚持阅读,直至深夜而不眠,这是对学问追求的执着与毅力。
最后,“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知识积累和历史记录的期待,诗人希望能够将今日所学贮藏起来,以备来日的治学和史书的撰写。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高雅生活,更透露出他们对于学问与知识的无限渴望和追求。
萧瑟关门,西风吹雪,貂裘都偃。
蚁垤行人,羊肠驿路,哀角边声怨。
鱼海冰寒,龙沙戍断,历乱蓬根飞卷。
怅青衫、暮云驱马,望尽苍苍脩坂。
绝壁祠堂,赵家良将,入夜灵旗如电。
折戟沉沙,老兵拾得,磨洗前朝辨。
塞雁南飞,滹沱东注,可惜英雄人远。
问谁是、封侯校尉,虎头仍贱。
十丈蒲帆,一篙秋水,仙舟天际。
绣虎才人,珥貂贵客,归作承欢计。
当年射策,五云日下,胪唱魏公第二。
羡璧人、天街衣马,夹道争看如蚁。
紫宸朝罢,讲筵初御,金碗天浆亲赐。
东观深严,北门清切,待署黄麻纸。
君恩暂许,湖山佳处,添个宫袍莱子。
须珍重、黑头卿相,碧纱名氏。
城南韦曲东风路。长芜绿暗如许。
帽影参差,衣香掩冉,渐入水云多处。闲亭列俎。
似鲑菜江乡,茶烟顾渚。
浣尽京尘,一双布谷树阴语。
深卮且共斟酌,怕穿林风雨,乱红无数。
节过浮觞,人同荷锸,作达全忘羁旅。游丝飞絮。
倩燕嘴蜂须,将春系住。芍药开时,又携尊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