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对坐一松孤,共识西台两大夫。
十八年中今已半,夜来曾梦作公无。
郎官对坐一松孤,共识西台两大夫。
十八年中今已半,夜来曾梦作公无。
这首诗描绘了松树与两位高官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时间流转与梦境中的情感投射。首句“郎官对坐一松孤”,以“一松孤”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独立的氛围,随后点出“郎官对坐”,暗示这是一幅官场雅集的画面,松树作为背景,增添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共识西台两大夫”一句,将画面的焦点转向两位高官,他们与松树共同构成了画面的核心,暗示着他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在官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这里的“西台”可能指的是古代官制中的某个职位或区域,象征着权力与智慧的集中地。
接下来,“十八年中今已半”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将故事置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强调了岁月的流转与变迁。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也可能是对人生、事业或某种成就进展的隐喻。
最后一句“夜来曾梦作公无”则以梦境的形式,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身份、地位或某种理想状态的思考与渴望。通过梦境,诗人或许在探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或是对自身角色与命运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人与自然、时间与梦想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官场中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投射。
小亭闲眠微醉消,山榴海柏枝相交。
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
清月依微香露轻,曲房小院多逢迎。
春丛定见饶栖鸟,饮罢莫持红烛行。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
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
绛简尚参黄纸案,丹炉犹用紫泥封。
不知他日华阳洞,许上经楼第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