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藩临楚甸,绝塞本秦关。
地古人留姓,衢通国不蛮。
赪肩于役苦,挂角老僧间。
百匝幽篁里,茅亭憩一间。
雄藩临楚甸,绝塞本秦关。
地古人留姓,衢通国不蛮。
赪肩于役苦,挂角老僧间。
百匝幽篁里,茅亭憩一间。
这首清代诗人谢兰生的《度庾岭(其一)》描绘了一幅边关雄镇与偏远宁静的对比图景。首句“雄藩临楚甸”展现了庾岭作为边疆重镇,俯瞰着楚地的辽阔土地,显示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次句“绝塞本秦关”进一步强调了庾岭作为古代秦地边界的险要。
“地古人留姓”暗示了历史的痕迹,地名中可能蕴含着先民的姓氏,增添了地域文化的厚重感。接下来,“衢通国不蛮”则表达了道路的畅通,尽管地处偏远,但交通仍能连接国家,展现出文明的影响力。
“赪肩于役苦”描绘了劳役者的艰辛,肩扛重物的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辛劳。然而,“挂角老僧间”又引入了一丝超脱与宁静,老僧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修行,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渗透。
最后两句“百匝幽篁里,茅亭憩一间”描绘了环境的清幽,竹林环绕,简陋的茅亭成为疲惫旅人暂时歇息的场所,给人以安宁之感。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庾岭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象,展现了边关风貌与生活百态,寓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天匠铸山骨,如龙蜿蜒附。
群峰触类长,屈指难悉数。
四围作屏翰,一线斜通路。
蹑磴上烟丛,林莽曲回互。
圣泉沁心脾,岚翠黏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石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渺矣人风遥,忽焉佛日度。
贝梵及钟鱼,历朝朝暮暮。
甘棠剪且伐,谁为美嘉树。
祠宇家无哗,谁为奉香炷。
生前磊落者,定无毫发忤。
释耶与老耶,初不碍儒素。
不同归幻尘,孰似此侨寓。
当共青山色,今古长如故。
洛阳城中三尺雪,袁生冻卧僵欲折。
俗令不惜故人怜,囊底尚有佣书钱。
持向东市得老羖,韦以大布宽于旃。
由来朱紫轻毳褐,此裘著敝誓不脱。
千金狐腋裹膻腥,羊若有知死胜活。
从此柴门昼不关,城西积素辉连山。
耻向泽中钓时誉,独揽登高吟晓寒。
幸语高士卫尔冰霜骨,慎莫负薪傲炎月。
城南有高亭,亭与城相向。
城雉衔西山,齧齧走青嶂。
残云时一白,破碎失山状。
对山开长筵,兴酣酒力王。
中有清气通,逌然发高唱。
入座皆俊物,能容我跌宕。
转嫌眼界窄,三面碍屏障。
欲撤不可得,悄焉思远飏。
疾觅快马骑,径去不复让。
岂困困酒逸,略似放翁放。
一里得高台,于此足辽旷。
野风四面合,始觉所居亢。
尺五韦杜天,幕我作行帐。
城远随野阔,一线空烟漾。
入云翻冻旗,暮角隐悲壮。
北眺瓦一垤,万户走鳞浪。
倏被暝色催,几处远镫亮。
九门将传钥,三殿久散仗。
而我此徘徊,清绝转凄怆。
回忆亭中人,不见此台上。
兴至各有适,何必两相望。
抚景伤我心,愿托陶家葬。
去去应复来,行行重惆怅。
《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清·黄景仁】城南有高亭,亭与城相向。城雉衔西山,齧齧走青嶂。残云时一白,破碎失山状。对山开长筵,兴酣酒力王。中有清气通,逌然发高唱。入座皆俊物,能容我跌宕。转嫌眼界窄,三面碍屏障。欲撤不可得,悄焉思远飏。疾觅快马骑,径去不复让。岂困困酒逸,略似放翁放。一里得高台,于此足辽旷。野风四面合,始觉所居亢。尺五韦杜天,幕我作行帐。城远随野阔,一线空烟漾。入云翻冻旗,暮角隐悲壮。北眺瓦一垤,万户走鳞浪。倏被暝色催,几处远镫亮。九门将传钥,三殿久散仗。而我此徘徊,清绝转凄怆。回忆亭中人,不见此台上。兴至各有适,何必两相望。抚景伤我心,愿托陶家葬。去去应复来,行行重惆怅。
https://shici.929r.com/shici/mYL7lm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