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心落雁共横斜,九月繁霜罨鬓华。
淮水尚沈龙虎气,汉津犹隔斗箕槎。
夜阑渔蟹篝中火,日夕牛羊陇上笳。
徙倚东篱难拨闷,判将竹叶负黄花。
愁心落雁共横斜,九月繁霜罨鬓华。
淮水尚沈龙虎气,汉津犹隔斗箕槎。
夜阑渔蟹篝中火,日夕牛羊陇上笳。
徙倚东篱难拨闷,判将竹叶负黄花。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所作的《后秋兴八首》中的第二首,创作于九月初二日,诗人泛舟吴门之时。整首诗以愁绪开篇,借落雁与横斜之景抒发内心的忧郁。
首联“愁心落雁共横斜,九月繁霜罨鬓华”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雁群南飞,愁绪与落雁相映成趣,九月的霜雪覆盖着鬓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和愁苦。
颔联“淮水尚沈龙虎气,汉津犹隔斗箕槎”进一步渲染了历史的沧桑感。淮水深藏的龙虎之气,象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汉津与斗箕槎之间的距离,则暗喻了时空的遥远与隔阂,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颈联“夜阑渔蟹篝中火,日夕牛羊陇上笳”转而描写乡村的宁静生活,夜幕降临时,渔人围篝火烤鱼蟹,日落时分,牛羊在田野上归家,笳声悠扬,营造出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与前文的愁绪形成对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徙倚东篱难拨闷,判将竹叶负黄花”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决绝。面对无法排解的愁闷,诗人选择与黄花相伴,借酒浇愁,表现出一种超脱而又悲凉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不信斯人,逸气清姿,都安在哉。
痛虎头万里、竟虚骨相;龙文百斛,并落泉台。
今且茫茫,后尤寂寂,谁复知君绝世才。
灵床畔,看纸灰尚暖,书架初埃。戢身三尺荒苔。
便长伴、千年蒿与莱。叹我空到此,作驴鸣去;
人谁似者,望虎贲来。
已矣遗琴,凄然逝水,咽断冰丝未述哀。
知何日,把传编袁友,生面重开。
画里留仙,诗中倚玉,飘零丸髻王郎。
蔫红几点,莺儿衔去深藏。银叶篆,宝奁光。
隔烟波、十丈金塘。此时曾否,开帘待燕,摘蕊新妆。
朱阑曲曲回肠。空记轻酥枕晕,纤指橙香。
天生杜宇,如何化得鸳鸯。依小阁,望银墙。
为愁多、醉不成狂。月沈灯灺,书来梦去,多少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