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泉流绕石林,到来竺宇畅幽寻。
了知说法无多子,且喜入山不厌深。
七佛总空身语意,三生谁话去来今。
未能习静催归辔,已听钟流云外音。
屈曲泉流绕石林,到来竺宇畅幽寻。
了知说法无多子,且喜入山不厌深。
七佛总空身语意,三生谁话去来今。
未能习静催归辔,已听钟流云外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天竺寺的体验与感悟。首先,诗人以“屈曲泉流绕石林”开篇,生动地勾勒出天竺寺周围自然环境的幽静与神秘,泉水在石林间蜿蜒流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到来竺宇畅幽寻”,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的向往和探索之心。
“了知说法无多子,且喜入山不厌深”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深入山林修行的喜悦之情。他认为佛法的精髓并不在于言语的繁复,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实践,因此他乐于深入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七佛总空身语意,三生谁话去来今”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佛法的理解,提到七佛(佛教中指释迦牟尼佛及其六位过去的佛)的教诲都是关于空性的,即世间万物皆为空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同时,诗人也提出了对生命轮回(三生)的思考,探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
最后,“未能习静催归辔,已听钟流云外音”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完全达到内心的宁静,但已经能感受到寺庙内外的和谐与宁静,仿佛那悠远的钟声穿越云层,传递着超脱世俗的智慧与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追求与感悟,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池上雨过芳尘浥,池上花开众宾集。
回风忽觉翠旂翻,倒影真疑彩云湿。
越浦新妆水底明,汉皋遗佩空中拾。
剪裁似欲烦并刀,涴染却愁翻墨汁。
根非异种难同调,身在后时终独立。
已当佳丽国三千,不羡艳阳春九十。
桂苦兰辛祇自怜,桃红李媚何嗟及。
酒如恋客传不停,花似解诗催更急。
坐看烟盖晴袅袅,欲采露房秋戢戢。
我狂不去当重来,鲸饮碧筒三万吸。
高楼坐连床,遥碧俯平渚。
卷帘看风树,叶落沙上雨。
飘飘轻襟散,披历层轩举。
寤寐平生欢,咫尺得晤语。
相逢隔晨暮,倏忽无定所。
积雪遍中庭,钟情徒延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