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诗四首·其一》
《杂诗四首·其一》全文
明 / 童冀   形式: 古风

叔孙制朝仪,高论倾汉庭。

绵蕞习野外,礼乐何由兴。

东鲁致诸儒,两生独不行。

岂不达时变,阿世非人情。

周公昔制作,乃待治化成。

用舍固有命,出处良不轻。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童冀所作的《杂诗四首》之一,通过对历史人物叔孙通的典故展开,探讨了礼乐制度的兴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首句“叔孙制朝仪,高论倾汉庭”,借叔孙通制定朝仪的典故,赞扬其在汉朝宫廷中提出的高深理论,影响巨大。叔孙通作为汉初的礼仪专家,为汉朝制定了一套新的朝仪制度,使得汉朝的礼仪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这一典故在此诗中被用来象征礼乐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接着,“绵蕞习野外,礼乐何由兴”两句,通过对比野外与朝廷的环境,表达了礼乐制度的兴起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特定条件和努力。野外象征着自然与原始状态,而朝廷则代表了文明与秩序。这两句暗示了礼乐制度的兴盛需要经过人为的努力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

“东鲁致诸儒,两生独不行”两句,引用了孔子在东鲁招揽众多儒家学者的典故,同时提到了“两生”(可能指孔子的两个弟子)未能随行的情况,以此来探讨人才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这里暗含了即使在学术繁荣的时代,也并非所有人才都能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个人价值。

“岂不达时变,阿世非人情”两句,进一步探讨了人才与时代的适应性问题。提出尽管有人可能理解时代的变化,但为了迎合世俗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这并非正常的人情世故。这两句强调了个人道德操守与时代适应之间的平衡,以及坚守自我与顺应变化之间的矛盾与思考。

最后,“周公昔制作,乃待治化成。用舍固有命,出处良不轻”四句,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为例,说明礼乐制度的建立需要等到社会治理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实施。同时,指出个人的使用或隐退(出处)都有其命运和考量,并非轻易决定。这四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礼乐制度与社会变革、个人选择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我原则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叔孙通、孔子及其弟子、周公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深入探讨了礼乐制度与社会变革、个人选择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原则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童冀
朝代:明

浙江金华人,字中州。洪武时征入书馆。与宋濂、姚广孝等相唱和。出为全州教官,官至北平教授。以罪死。有《尚絅斋集》。
猜你喜欢

青玉轩植梧偶活志喜

半尺梧桐当春徙,棕裹细荄封泥滓。

不惮远来乖土宜,孤干横肩八十里。

薶根一月未见生,心焉惊疑怪已矣。

瞥然一见二寸芽,参差嫩绿风吹起。

根气欲充枝欲长,亭亭独立无所倚。

秾艳灼灼移人情,所以看花羡桃李。

我性冷淡宜耽幽,偏于梧桐有独喜。

结子不与凡木同,点缀叶次珠累累。

岂在一叶识秋心,直干疏枝无委靡。

(0)

读仲韬东皋集漫题

束发慕通达,呫哔二十年。

五谷不能分,安知衣食端。

瓠叶与槐花,所遇良迍邅。

旧业浸以荒,五亩成石田。

贤哉北郭生,丘壑甘栖盘。

戴笠狎风雨,负耒乘云烟。

犯晓腰镰出,斜阳饮犊还。

辍耕古原上,长吟秋树前。

新诗亦已清,岁功良足观。

顾我无所成,壮志徒颓然。

愿为沮与溺,耦耕南亩间。

(0)

感旧

襄阳大堤水,出自汉中来。

上经麋子国,下达沔阳隈。

合流为江汉,晴川在其涯。

大堤女儿全胜花,中间合沓万人家。

我年少壮曾来此,丧乱经过空叹嗟。

复闻江汉纪南荒,昭丘弓剑徒埋藏。

楚王宫内纤腰女,景屈公家多国良。

只今弥望东流水,莫为江鱼厌武昌。

(0)

西山即景

历尽平原到石门,盘旋万叠一峰尊。

日临大漠烟光淡,雪压浑河水气昏。

野寺无名惟见佛,空山有路渐知村。

老人为说前朝事,翁仲欹斜旧墓存。

(0)

夏日漫成·其二

那能无事事,事毕却心间。

欲试新沈水,常烧小博山。

帘垂窗四面,榻下屋三间。

差胜炎炎里,车尘日往还。

(0)

自荆诣襄途次杂咏·其二

村舍随缘十日留,翛闲端不羡封侯。

雪泥鸿爪天涯路,几许闲情伴白鸥。

(0)
诗词分类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诗人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薛蕙 洪适 王之道 文天祥 林朝崧 李俊民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贺铸 周必大 李商隐 苏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