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在汉庭,四老在南山。
不知高祖意,但欲太子安。
一读《鸿鹄歌》,令人心胆寒。
高飞横四海,牝鸡生羽翰。
孺子诚可教,从容济时艰。
平生无遗策,此举良可叹。
出处今误我,惜哉不早还。
何必赤松子,商洛非人间。
留侯在汉庭,四老在南山。
不知高祖意,但欲太子安。
一读《鸿鹄歌》,令人心胆寒。
高飞横四海,牝鸡生羽翰。
孺子诚可教,从容济时艰。
平生无遗策,此举良可叹。
出处今误我,惜哉不早还。
何必赤松子,商洛非人间。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留侯和四老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哲思。首句“留侯在汉庭,四老在南山”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境遇,留侯辅佐汉室,而四老隐居山林,形成鲜明对比。接着,“不知高祖意,但欲太子安”,揭示了高祖对太子的保护意图,暗含对权力与亲情关系的探讨。
“一读《鸿鹄歌》,令人心胆寒”一句,通过引用《鸿鹄歌》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权力斗争的畏惧与警惕,同时也暗示了留侯对太子安全的担忧。接下来,“高飞横四海,牝鸡生羽翰”运用比喻手法,将权力的追求比作飞翔于四海的鸿鹄,以及母鸡生出羽毛,形象地描绘了权力的诱惑与可能带来的变故。
“孺子诚可教,从容济时艰”则转向对太子的教育与期望,强调了培养接班人的智慧与耐心。最后,“平生无遗策,此举良可叹”是对留侯一生决策的肯定与赞叹,同时流露出对其未能及时抽身的遗憾。“出处今误我,惜哉不早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选择的反思。
“何必赤松子,商洛非人间”以赤松子的传说作为结尾,既是对留侯与四老归隐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关系的思考。整首诗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权力、人性、命运等主题的独到见解。
高人本难名,画手不可俗。
世无痴虎头,丹青涴冰玉。
支郎唾俗画,为我作短轴。
遂出三昧手,观此真面目。
衣冠有山林,风味到僮仆。
悠悠跨蹇驴,眇眇出寒谷。
薄暮殊未归,落日下古木。
未知适何门,敲门看修竹。
无酒意阙然,鸱夷尚空腹。
长须颇解事,归骑不敢趣。
更复问前山,谁家酒堪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