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始康邸,取义东平苍。
结搆逾绿野,胜国为皇庄。
鼎革属故藩,百载移星霜。
宴游既冷落,草树就芜荒。
亭榭早无存,半立馀颓墙。
地邻长河岸,来往泛烟航。
凭眺念兴废,为之长慨慷。
稍命复其旧,芟秽疏污塘。
室宇何须多,足令供徜徉。
回池日以清,春翘日以芳。
由来岁月深,峭茜增林光。
人工久斯敝,天然久益彰。
舣舟一来憩,妙理参幻常。
园名仍旧称,况我曾颜堂。
游心惟竹素,永言志其详。
乐善始康邸,取义东平苍。
结搆逾绿野,胜国为皇庄。
鼎革属故藩,百载移星霜。
宴游既冷落,草树就芜荒。
亭榭早无存,半立馀颓墙。
地邻长河岸,来往泛烟航。
凭眺念兴废,为之长慨慷。
稍命复其旧,芟秽疏污塘。
室宇何须多,足令供徜徉。
回池日以清,春翘日以芳。
由来岁月深,峭茜增林光。
人工久斯敝,天然久益彰。
舣舟一来憩,妙理参幻常。
园名仍旧称,况我曾颜堂。
游心惟竹素,永言志其详。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名为《题乐善园》。诗中描绘了乐善园从繁盛到衰败,再到重修的变迁过程,表达了对园子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思考。
首句“乐善始康邸,取义东平苍”点明了乐善园的命名缘由和选址意义,寓意着乐善之始,康宁之邸,取自东方的平和与苍茫。接下来“结搆逾绿野,胜国为皇庄”描述了乐善园的规模宏大,如同皇家的庄园,超越了普通的绿野。
“鼎革属故藩,百载移星霜”则转入历史的变迁,乐善园经历了多次更迭,百年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霜。接着“宴游既冷落,草树就芜荒”描绘了园子在历史变迁中的衰败景象,宴游不再,草木荒芜。
“亭榭早无存,半立馀颓墙”进一步强调了乐善园的破败,亭台楼阁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残垣断壁。然而,“地邻长河岸,来往泛烟航”又展现了乐善园依傍河流的独特位置,船只往来,烟波浩渺。
“凭眺念兴废,为之长慨慷”表达了诗人面对园子兴衰的感慨,既有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也有对自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思。“稍命复其旧,芟秽疏污塘”则展现了诗人对园子重修的决心,清除杂草,疏浚污水塘,恢复其旧貌。
“室宇何须多,足令供徜徉”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认为不必过于奢华,足够的空间就能让人自由漫步。“回池日以清,春翘日以芳”描绘了园子重修后的清新景象,池水清澈,春花绽放。
“由来岁月深,峭茜增林光”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之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显著。“人工久斯敝,天然久益彰”则强调了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之间的和谐共生,人工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自然之美愈发凸显。
最后,“舣舟一来憩,妙理参幻常”表达了诗人乘船前来,静心品味园中之景,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园名仍旧称,况我曾颜堂”则点明了园子的名字依然如故,而自己曾经在此留下印记,增添了个人的情感色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乐善园的历史变迁、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君不见晋陵县北异事传,夜气将深才出没。
古来至宝默有数,精英之藏宁久郁。
我閒试为访遗踪,惜许邦人忘岁月。
不然上亦逼星躔,两无相合归芒芴。
当时奋身万策湖,爱向东山穿香骨。
岂知服猛尽奔驰,潜地而驰真异物。
雨侵古藓满荒台,虚名空在何有哉。
呜呼金牛计已竭,胡不犠尊陈帝阙。
西关近邑郛,閒地素来广。
规度三五弓,栽花屹相向。
第一觅竹本,宗生要易暀。
晚色翠四围,依约见秋嶂。
老鸡先司晨,除栅试一放。
峨冠污枯草,鲜明莫能状。
厨人出新巧,收勋到盆盎。
持送文园翁,小字书佳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