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日日妨风雨。风雨晴时君不去。
墙头尘满短辕车,门外人行芳草路。
南城东野应联句。好记琅玕题字处。
也应竹里著行厨,已向瓮头防吏部。
山行日日妨风雨。风雨晴时君不去。
墙头尘满短辕车,门外人行芳草路。
南城东野应联句。好记琅玕题字处。
也应竹里著行厨,已向瓮头防吏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山行之趣的回味。首句“山行日日妨风雨”表达了山中行进常受天气影响,而“风雨晴时君不去”则写出友人对相聚的期待,即使雨过天晴也不愿错过与诗人共游的机会。接下来两句“墙头尘满短辕车,门外人行芳草路”,通过描绘墙头积尘和门外青草小径,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南城东野应联句”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在文学上的默契,他们可能曾在南城或东野之地共同创作诗句。“好记琅玕题字处”中的“琅玕”指美石,这里代指题诗之处,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记忆。最后一句“也应竹里著行厨,已向瓮头防吏部”则幽默地想象友人在山间设立简陋的厨房,并且提前防范官府的打扰,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享山行乐趣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文人雅兴。
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
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
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
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
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
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
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
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
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
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
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
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
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
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
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
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
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
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
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
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
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
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
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
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
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
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
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
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
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
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
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
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梦礼僧伽大士》【宋·周紫芝】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https://shici.929r.com/shici/txW2vjU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