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从渠怨忌多,不知和解欲如何。
万几尽有关心处,却办城东热洛河。
小丑从渠怨忌多,不知和解欲如何。
万几尽有关心处,却办城东热洛河。
这首诗名为《渔阳(其二)》,作者是元代诗人宋褧。诗中通过描绘小丑的抱怨和不理解,暗示了对社会矛盾和人际纷争的观察。"小丑从渠怨忌多"一句,以小丑比喻那些满腹牢骚之人,他们对人与事持有过多的嫉妒和不满。"不知和解欲如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人不懂得化解矛盾、寻求和谐的质疑。
后两句"万几尽有关心处,却办城东热洛河"进一步深化主题,"万几"泛指国家大事,"关心处"表明诗人心系天下,而"却办"一词带有讽刺意味,指出这些小人物的忧虑和抱怨在处理重大事务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就像试图解决城东的热洛河问题一样,显得力不从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全局观,同时也揭示了处理复杂问题时应有的胸怀和智慧。
峭嵘乱石满陵冈,颜色苍润如琳琅。
神恻鬼□□□惨,牛眠虎跳深伏藏。
太湖灵壁不足数,涪水□麦熟可方。
剥苔剔藓验古刻,诸贤□□腾光茫。
如此至宝岂易得,宜檄山灵护□□。
□□□□□□□,却恐六丁下取将。
涉海必假舟航,登山当寻蹊径。
每叹修身错路,譬如饮药加病。
逢人须是问津,有心未免击磬。
况遇先觉先知,早明不垢不净。
七情涣若冰雪,一性湛然渊静。
虚无体道合真,恬淡乐天知命。
外之寇贼消亡,内焉邦家昌盛。
初守一以处和,乃无事而生定。
教不倦称乎仁,德分人谓之圣。
故玉非琢不成,惟木从绳而正。
要明师指药物,藉元神为本柄。
大道多歧亡羊,至人用心若镜。
何妨常善救物,免使大惑易性。
门庭既已趣入,根株亦须穷竟。
直至出死超生,方知聋者善听。
白衣心出家,从古推净名。
无疾现有疾,特地真机生。
佛欲遣人问,指示转分明。
宜是诸大士,辞屈不能行。
文殊末后往,万众心已倾。
箭锋相注处,妙义益峥嵘。
芥子容须弥,毛孔受四溟。
此理自灼然,学者疑且惊。
更谈不二门,法法俱见成。
一默岂无语,其声如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