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夫学骑牛,童子执鞭笑。
抽刀剸病羊,遂云虎非暴。
天人无赏刑,夷齐亦能盗。
安见粉泽功,施及嫫母貌。
万事各有宜,难为昧者告。
壮夫学骑牛,童子执鞭笑。
抽刀剸病羊,遂云虎非暴。
天人无赏刑,夷齐亦能盗。
安见粉泽功,施及嫫母貌。
万事各有宜,难为昧者告。
这首诗《偶述》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一系列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世间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刻思考。
首句“壮夫学骑牛,童子执鞭笑”,描绘了壮汉学习骑牛,而孩童在一旁嬉笑的情景,寓意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事物时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接着,“抽刀剸病羊,遂云虎非暴”则通过比喻,指出即便是凶猛如虎,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展现出温和的一面,强调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天人无赏刑,夷齐亦能盗”这一句,运用了典故,提到古代的圣贤伯夷和叔齐,他们以不食周粟而闻名,但此处似乎是在探讨道德与行为之间的界限,暗示即使圣贤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看似违背道德的行为。
“安见粉泽功,施及嫫母貌”则进一步探讨了美的标准和影响力,提出美不仅局限于外在,也可能是内在品质的体现,甚至可以改变原本不被认可的形象。
最后,“万事各有宜,难为昧者告”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即每件事物都有其适合的场合和意义,对于那些不明白或忽视这些道理的人来说,很难解释清楚。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反问,展现了诗人对人性、道德、美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绩溪东南来,遥望古仁里。
中有程氏居,隐隐入桑梓。
缅怀道轩翁,吾宗百世士。
眼中聚爱楼,遗训耿在耳。
三男如鼎足,等是克家子。
崇坊瞰村巷,华构照山址。
春霖久初晴,一榻为予启。
登堂父兄乐,拥户儿童喜。
开奁扣宗牒,张燕出肴醴。
夜下灯火明,语笑未能已。
忆当百年前,同饮相湖水。
今夕乃何夕,会晤复自此。
聚散安可常,保族在崇礼。
丁宁愿同人,契谊笃终始。
明发川途长,思情两难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