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驰怒岭似承茎,懒出浑如坐树莺。
嚼得新诗清且旨,车螯螺蛤敢争鸣。
西驰怒岭似承茎,懒出浑如坐树莺。
嚼得新诗清且旨,车螯螺蛤敢争鸣。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首句“西驰怒岭似承茎”运用比喻手法,将西行的山路比作承受茎干的怒岭,形象地展现了道路的崎岖与险峻,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屈。接下来,“懒出浑如坐树莺”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诗人比作懒于外出的树上黄莺,既表现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在,也透露出一丝慵懒与逃避现实的情绪。
“嚼得新诗清且旨”一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品味新诗的清新与韵味。这里的“新诗”不仅指友人所赠的诗作,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乃至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清且旨”三字,既是对新诗品质的高度评价,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欣赏。
最后一句“车螯螺蛤敢争鸣”以夸张的手法,将车螯(即车螺)、螺蛤等海中生物拟人化,它们似乎在为新诗的美妙而争鸣。这一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进一步强调了新诗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诗中的声音,感受到诗的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情、艺术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雅的艺术品味。它不仅是一首对友人赠诗的回应,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与共鸣,体现了明代文人之间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峨峨三茅峰,秀出云雨上。
疑有避世士,卜筑便幽旷。
菊英当朝餐,兰佩拂千障。
我行未之见,徘徊几惆怅。
子居山之西,昔闻今见之。
厌和下里曲,浩歌商山芝。
山林久寂寥,迟子相发挥。
间关整车轴,万里端自兹。
特苗天所扤,念此令人悲。
毋为舍灵龟,旁观时朵颐。
四山委苍翠,一沼湛清涟。
云飞松竹留,石堕藤萝牵。
泉音乱丝竹,鸟语赓笑言。
斯亭作者谁,俛仰四百年。
栋宇有兴废,篇章足流传。
官道纷往来,此地旷周旋。
乃知造物意,以遗静者便。
我来旱暵馀,龟兆坼平田。
攀崖溯源委,石窦鸣涓涓。
摩挲两石鱼,变化定何年。